香椿分株繁殖,可在早春挖取成株根部幼苗,植在苗地上,当次年苗长至2米左右,再行定植。也可采用断根分蘖方法,于冬末春初,在成树周围挖60厘米深的圆形沟,切断部分侧根,而后将沟填平,由于香椿根部易生不定根,因此断根先端萌发新苗,次年即可移栽。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
香椿苗育成后,都在早春发芽前定植。大片营造香椿林的,行株距7x 5米。植于河渠、宅后的,都为单行,株距5米左右。定植后要浇水2—3次,以提高成
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栽培方式。它的育苗方法与普通裁培相同,只是在栽植密度和树型修剪方面不同。一般每666.7平方米栽6000株左右。树型可分为多层型和丛生型两种:多层型是当苗高2米时摘除顶梢,促使侧芽萌发,形成3层骨干枝,第1层距地面70厘米,第2层距第1层60厘米,第3层距第2层40厘米。这种多层型树干较高,木质化充分,产量较稳定。丛生型是苗高1米左右时即去顶梢,留新发枝只采嫩叶不去顶芽,待枝长20—30厘米时再抹头。特点是树干较矮,主枝较多。
香椿树苗 虫害防治虫害有香椿毛虫和云斑天牛等。病害有叶锈病、白粉病。可在展叶前喷0.3~0.5度石硫合剂或0.5~1%的波尔多液,15天一次。冬季烧毁枯枝落叶。 [4] ①采种: 采自当地或相邻地区的种源,可避免受冻害。母树以15~30年生较好。当10~11月蒴果由青绿转为黄褐色时,立即采集, 摊晒数天,蒴果开裂,清出种子,袋装,放于通风处。每百公斤蒴果出带翅种子6~9公斤,每公斤种子6~10万粒,千粒重6~10克。种子没有休眠期, 采后即播。室内发芽率80~90%, 贮藏到翌年春, 仍能保持50~85%。②育苗: 苗圃地以壤土较好, 在中国南方可早春播或随采随播, 偏北地区3~4月播种。条播行距25~30厘米, 每公顷播种30~45公斤, 播种后覆土0.3~0.5厘米,床面盖草保温。未经处理的种子, 约30天出苗;如种子经过温水催芽, 可提早5~7天出上。苗木出土后要及时揭草, 苗期管理与一般树种相似。当苗高约10厘米时, 进行间苗, 株距10厘米左右。每公顷可产苗22.5~30万株。1年生苗高达50~100厘米,地径0.6~1.2厘米。香椿根蘖力很强, 也可用埋根或留根育苗。3月份起苗时,将修剪下来的苗根或挖取健壮母树的侧根,选根径粗0.3~3厘米, 截取10~15厘米长的根穗,随即平埋(或斜插)于畦上, 深5厘米左右, 条距25~30厘米, 清明前后根穗开始萌发。当萌条高10~15厘米时, 进行疏苗, 每根穗选留粗壮萌条1株, 加强管理, 比实生苗长得快。留在田地土内的苗根, 也能发出萌条,育成苗木, 不过根系少, 造林成活率较低,易染病害。③造林: 造林地宜选择土壤湿润的山坡中下部, 在河、湖堤岸, 渠道两旁及树旁也适宜种植。一般春秋两季造林,用1年生苗木, 成活率90%以上。株行距1.5~2.0米。林地全垦, 堤岸或“四旁”绿化可挖大穴种植。除营造人工林外, 还可天然下种和根蘖更新。房前屋后大多采用根蘖更新。一般6~10年生即能达到用材标准。④抚育管理:造林后1~3年内,每年除草1~2次。如成片造林可实行林农间作, 促进林木生长。香椿经营, 如以摘取嫩叶作食用为目的, 大都采用矮干作业,离地1~3米处截干, 使多发分枝,每年可采嫩叶多次, 采时不宜过量和损伤树皮, 并加强水肥管理。如以培育用材为主要目的, 兼顾采嫩枝叶食用的, 多在5~6米处截干, 年采嫩叶1~2次; 也有不截主干, 只采侧枝的少量嫩叶, 这种经营方式对香椿生长影响较小。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紫纹羽病、叶锈病、白粉病、干枯病、金龟子、香椿毛虫、云斑天牛等。
香椿树苗 <img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