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松的文化特征
白皮松古时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诸省,古人对白皮松多有记载,不同的古籍中有不同的称呼,如栝子松、栝松、白松等,也有的称油松,而各地对白皮松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如白果松、白龙松、白骨松、虎皮松、蟠龙松、蛇皮松等。
中国古典园林中,松是植物运用最多的一种,大凡园林则必不少松。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对松有一种偏执的喜爱。《燕都游览志》曾记载:“……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之。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日太乙叶……”。明朝张著《白松诗》云:“叶装银长细,花芝井粉于。寺门烟雨里,混做白龙看。”吕初泰著《雅称》记载:“松骨苍,宜高山,宜幽洞,宜怪石一片,宜修竹万竿,宜曲涧粼粼,宜寒烟漠漠”。古典园林中,北方皇家园林更将白皮松视为“银龙”、“白龙”,以体现统治者“艮古长青”的理想;而南方尤其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多因其“松骨苍”,树皮斑斓,具沧桑成熟之美,与文人墨客的情怀相契合,与山石、竹梅搭配更是含义深远。
在现代,白皮松与长白松、樟子松、赤松、欧洲赤松一起并称为五大“美人松”。国外的林学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树种之一,称它“花边树皮松”,又称“神松”,在国内被誉为松树中的“皇后”。
乔木,高达30米,胸径可达3米;有明显的主干,或从树干近基部分成数干;枝较细长,斜展,形成宽塔形至伞形树冠;幼树树皮光滑,灰绿色,长大后树皮成不规则的薄块片脱落,露出淡黄绿色的新皮,老则树皮呈淡褐灰色或灰白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脱落后近光滑,露出粉白色的内皮,白褐相间成斑鳞状;一年生枝灰绿色,无毛;冬芽红褐色,卵圆形,无树脂。针叶3针一束,粗硬,长5-10厘米,径1.5-2毫米,叶背及腹面两侧均有气孔线,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扇状三角形或宽纺锤形,单层皮下层细胞,在背面偶尔出现1-2个断续分布的第二层细胞,树脂道6-7,边生,稀背面角处有1-2个中生;叶鞘脱落。
北京戒台寺九龙松,位于戒台寺山门前,树冠高达18米,有九条银白色树干,故名九龙松,据记载是唐代武德年间种植,迄今已有1300余年。
北京北海公园白袍将军,位于团城,两棵白皮松,树冠高达30多米,据记载是金代种植,迄今已有800多年。清代乾隆帝曾册封为白袍将军。
陕西西安温国寺白虎皮松,相传植于唐代。
山东曲阜颜庙唐代白皮松,相传植于唐代,被认为是最古的白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