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温室大棚浇水具备的4项原则
原则一:最.普遍的原则--浇水不宜过多。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棚内植物蒸发较慢,需水量相对减少,因此一定要少浇水,或是间隔浇水,最.好是采用浇灌或是喷雾的方式。浇水过后的前两天,棚内湿气较重,需要做好通风换气。
原则二:浇水时间要分明。这有的朋友就问了,难道还要选择良辰吉时吗?当然没有这样严重,一般冬季浇水应当在中午前后,因为这时候温度较高,副作用最.小。有条件的朋友尽量要选择井水浇地,温差要小一些,植物适应的速度快一些。
原则三:浇水要灵活。这里教给大家三个七字句,晴天浇水应适当,阴天少浇或不浇,风雪天切忌浇水,按照这个原则来浇水,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晴天温度较高,水分蒸发快,容易干旱;而天气由晴转阴时,气温下降,水分蒸发减少,因此水量要减少,间隔时间要长。
原则四:浇水要有侧重点。在温室大棚内部,各部位的温度相差较大,因此在浇水量上要有所区别。在温室南部以及靠近火炉等热源的地方,由于温度较高,水分蒸发量也会大,因此浇水量要适当大些;在温室东西两侧及北部,温度相对要低很多,日照时间也短,因此浇水量一定要酌情减少。
大棚设计和建造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玻璃温室大棚时,必须依据地理纬度、气候条件、场地面积、地形等自然情况,处理好大榔的总体尺寸关系,使总体尺寸关系处于适宜范围,
方使大棚具有采光性强,保温性好,节能和经济实用的独特优点。高度、跨度、长度配合得当,则采光角度和前后按水平宽度比例适当,采光增温和贮热
保温性能都好,大棚内范围也得当,既能减轻山塌遮阳成阴影响,也易于控制调节大棚温,又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便于人们对作物栽培管理。
老式的“低档大绷”大棚体过矮,过窄,过小,不便于操作,再加上空气湿度大,菜农长期于大棚内劳动作业,容易患‘‘大棚综合征”(主要症状
是腰、腿疼和肩背不舒服)。上世纪80年代的大棚大都是高3米、跨度为8米、长为50一60米的泥坯墙体,这种大棚低矮、空间小,二氧化碳变化大‘夜间
饱和,白天上午11时以后就会缺乏,导致昼夜温差过大,空气湿度大,冬季西葫芦生产容易发病。
但大棚体过长,也有缺点,一是大棚体过长,过宽,面积越大,温度升得慢,降得也慢,昼夜温差过小,营养消耗大,不利于西葫芦增产。二是大棚
体过长,运输采摘西葫芦时极不方便。
建大棚的标准不光要报据地理纬度,了解当地土层厚钱等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有的大棚只适于土层深厚、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深的地区,而对
于土层薄或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浅的地区(如安徽、江苏框图等),则不适宜建造。
大棚适宜中等跨度(即11米),大棚体厚度为1一1.2米,大枷内走道(水沟)70一80厘米。各地不同纬度后墒高度也不一样。可根据大棚体特点采取改进
措施:一是采用适宜的大朗面角度。采光由大棚面角度和透光率决定,大棚面角度越大,透光率越高,升温越快。二是选用优质农腔。三是增前坡,缩后
坡。寿光地区脊高3米的大棚,跨度8米为宜,其中前坡水平宽度6米左右为宜。四是改变大棚不适当的朝向。五是对于大棚体过大过长的大棚,可于其长
度中间设一道内山路,或用大棚膜将其分隔为二,一来提温快,二来便于操作。
温室大棚粉尘法施药技术的原理
所谓粉尘法,就是在温室大棚等封闭空间里喷撒具有一定细度和分散度的粉尘剂,使粉粒在空间扩散、飞翔、飘浮形成飘尘,并能在空间飘浮相当长的时间,因而能在作物株冠层很好地扩散、穿透,产生比较均匀的沉积分布。
粉尘的形成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气流不发生剧烈的波动;二是粉粒的絮结度很低。保护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因此完全可以满足第..一个条件。实地观察表明,当棚布发生大块破损时也不会在棚室内发生剧烈的空气运动。施用粉尘时的工作气流也很重要,在强气流下粉粒的絮结度则很低,反之则高。有些地区的菜农,由于没有喷粉器械,就采用抖布袋的方式施用粉剂,但是用布袋抖落粉剂的效果极差,因为这时粉粒絮结严重,甚至形成粗大的团粒,完全丧失了飘翔作用能力,此时不能称为粉尘法了。
粉粒的飘翔扩散效应是其固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在露地喷粉时的沉积效率很低,因为粉粒会飘出田外,并污染了大气和环境,所以过去在大田作物上采用喷粉技术时,提倡在露水未干时进行,以便粉粒能被水沾住。也有提倡用布袋直接抖落的方法施用粉剂的,希望把药粉直接抖落在植株上,但是这种施药方法,违背了粉粒的固有特性,因此粉剂的独特优点不能发挥出来,反而增加了粉粒的絮结而降低了粉剂的沉积能力和分布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