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作为文化发达的标志纸和造纸法很早就由内地传入了白族地区[1 ] ,并由当地白族人民结合自己的习俗造出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纸张,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造纸术内容,造纸技术还从白族地区影响到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并与缅甸、泰国、孟加拉等国家的造纸术都有一定的技术关系[2 ] 。对白族造纸技术的探讨, 将有助于研究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
云南的手工纸以竹纸最多,民间俗称“草纸”,其特点是产量高而价廉,云南大多数造纸的民族都能造竹纸,早在南诏时期云南就懂得利用竹皮《, 云南志》卷7 记载长傍出“孟滩竹”“, 其竹节度三尺,柔细可为索,亦以皮为麻”。但云南竹纸的生产则到晚明时代才见于记载,如明《滇略. 产略》说:“纸出大理,蒸竹及??皮为之”,即大理地区除构皮纸外,还有竹纸生产。
从明清时期以来,云南鹤庆县就是白族造纸业的中心,它曾对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造纸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保留有传统工艺造纸法。至于鹤庆的造纸技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则是一个很难考究的问题,在大理州文管所保存的佛图塔出土的经卷中有《大通方广经》残卷,卷末有“玄化寺内造镇”“造经施主三宝弟子某某某修”等字样,另一《大通方广经》残卷上有“至正二十六年太岁丙”等字,所以,很可能元代至正26 年(1366 年) 在鹤庆的玄化寺已成批制造经卷。今天大理地区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经卷一般都可肯定是构皮纸[3 ] ,但是否就是鹤庆白棉纸,则尚无充分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