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司生产的预应力张拉设备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应运到道路桥梁、隧道、水电大坝、水利渡槽、护坡锚固、斜拉、楼房、钢构件等水泥构件的各种先张法或者后张法预应力张拉。
使用前注意事项:
1、因为张拉设备上配备的是压力表(MPa),张拉时需要的是力(kN),彼此间存在一个换算的问题,标定就是给你一个换算的公式或者表格,让你知道两者间的对应关系。
2、油泵和千斤顶都是机械产品,因为公差的原因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工业品,这一点参照指纹,既然每一台设备都不一样,其内部的摩擦和损耗必然不同,因此使用前标定校准一下就很必要了。
3、设备使用一段时间或者维修后,其内部摩擦和损失也会产生变化,因此规定半年需要重新校准一次。
智能张拉设备选用与要求:
1、张拉千斤顶额定吨位宜为张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小于1.2倍。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张拉千斤顶的行程应满足张拉工艺的要求。
2、压力表应为防振型,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对应压力值的1.5~2.0倍。精度不应低于1.0级。首次使用前必须经计量部门检定。使用时必须定期检定。检定有效期为一周。当使用0.4级时,检定有效期可为一个月。
3、油泵的额定压力应为张拉力对应压力值的1.4倍。油箱容量宜为张拉千斤顶总输油量的1.5倍。
4、张拉千斤顶、压力表和油泵等应配套校正、配套使用。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应重新校正。
产品组成与工作原理:
1、智能张拉设备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系统由计算机或者工控机、PLC、模拟转换模块、传感器、电源盒、油泵、油箱、压力表、机箱外壳、千斤顶、高压油管等部分组成。预应力张拉程序控制系统以张拉力为控制指标,伸长量误差作为校对指标。系统通过传感器感应测量采集每台张拉设备(千斤顶)的工作压力和钢绞线的伸长量(含回缩量)等数据,并实时将数据传输给系统计算机进行运算判断,将数据再回传给PLC实现随时调整油泵电机工作参数控制出油量多少来得到所需压力值,从而实现高精度张拉力及加载速度的精确控制。
2、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施工是指不依靠人工手动来控制油泵的出油压力(Kpa)、千金顶的伸缩量(mm)等,而是利用计算机和PLC的高性能逻辑智能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回传经过运算控制2缸或4缸同步张拉自动操作完成钢绞线的张拉施工,系统操作简单,一键操作即可完成整个张拉过程,控制精度高,可有效提高预应力施工时间、精度、质量和安全。
3、预应力张拉在道路桥梁建设中极为重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和耐久性,但是传统张拉施工纯依靠施工人员凭经验手动操作,误差率很高,如预应力钢束张拉同步性(两端拉)、持荷时间、加载速率等张拉要素施工随意性大,这些直接导致预应力损失较多,锚下应力达不到要求,梁板总体有效应力偏小,而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预应力施工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张拉过程存在步骤未按规范执行等原因:例如我们常见预制场梁板两端同时张拉,两端的操作人员靠喊一声“开始”而“同时”开始操作,自然就产生了时间差,动作速率等差别,这时的同步性就有了差别,这种操作方法还对后期加载速率,持荷时间产生同样的影响。这会造成一些不利结果:如张拉力控制误差大、伸长量测量误差大,回缩量不可测、两端同步率低、无法实现张拉力与伸长量的双重控制、缺乏可靠的过程控制手段和有效的检测评估办法这样就造成无法保证预应力准确性和质量。不少桥梁因为预应力检测不合格,被从新张拉或者报废,以架上桥墩的进行加固处理,有更严重的甚至突然垮塌,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智能张拉设特点
1、 一台智能张拉主机或从机最大可控制两个千斤顶,双束四缸张拉时,只需主从两台机器, 降低成本、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2、智能张拉设备由于智能控制系统的高精度和稳定性,张拉平顺稳定,精度相应提高缩小误差比例、相对于手动控制同步张拉的机型,使用智能控制张拉,速率更均匀,控制更准确、操作更简单,能完全排除人为原因造成的错误,有效提高预应力张拉施工的精度和质量,是目前国内预应力张拉最先进的张拉施工设备。
3、 精确施加张拉力,智能张拉系统能精确控制千斤顶所施加的预应力力值,将误差范围由传统张拉的±1.5%缩小到±1%左右。(2011版桥涵施工技术规范7.12.2 第2款规定“张拉力控制应力的精度宜为±1.5%”) 。
4、准确测量及时校核伸长量,实现“双控”系统传感器实时采集钢绞线伸长量数据,反馈到计算机,自动运算伸长量,及时校核伸长量是否在±6%范围内,实现真正应力与伸长量同步“双控”。(2011版桥涵施工技术规范7.6.3 第3款规定“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进行张拉时,应以伸长量进行校核。其偏差应控制在±6%以内”)对称同步张拉。
5、.智能张拉控制规范过程,一键完成一孔张拉。实现了张拉程序智能控制,不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控制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过程要素完全符合桥梁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通过规范张拉过程大幅度减小了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的损失,保证了有效预应力符合设计要求。(2011版桥涵施工技术规范7.12.2第2款规定“保证千斤顶具有足够的持荷时间(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