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藏族学者将吐蕃时期以来的域外金属雕塑按地区、质地和风格归结为印度、中原地区和霍尔三类。
印度金属造像按地区包括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和北印度五种。中印度造像多用白色、杂色和红色响铜。以白钢为躯干、红铜为袈裟的桑塘玛造像身体比例匀称,面容娇好,身材苗条,佛冠挺直,鼻子高突,白豪与鼻梁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两眼间距较小、嘴唇造型准确;袈裟贴体,线条毕现。佛像偶尔身披衣褶细小的外套;宝座通常饰有金刚力士或狮子造型,莲花均匀,莲叶层层相叠,富有层次感,宝座上下镶嵌宝石,造型精美华丽。菩萨造像姿势悠闲,顶髻直立,覆盖装饰品。其中佳作用上等黄金进行火镀金,镀金厚薄均匀。东印度造像通常以白响铜为胎,风格纯正,喜好装饰;嘴部优美,两眼之间的间距较短;鼻子上平下高,与中印度造像相比,略显塌陷;造像身材修长,表情佼好,姿态闲适,四肢匀称,上身较宽,面部拉得较长,手指像蹼,佛冠靠近头后部,衣褶重叠,遍布全身;莲座与中印度造型相同,也为双重莲瓣,略显低垂。西印度造像材料为白铜和红铜,面部修长,两眼间距较短,通常用银或红铜作眼,鼻梁呈圆形,嘴唇厚实;姿态闲适但不优雅,四肢较短,衣褶欣长,包裹全身;佛冠中的宝珠下移,头部有宝带和花饰,莲座造型各异。南印度造像胎质为红铜,面部短圆,肌肉松弛,眼距宽,鼻子低,前额较窄;身体姿势优雅,满身装饰,但无纹样;莲座莲瓣宽大,瓣瓣独立,头部略微下垂,并有黄色绽开和镌刻美丽图案的花,莲花有时闭合,通过加热镀金,色彩十分艳丽。北印度造像质地为白铜和红铜,面部修长如卵形,眼大鼻长,鼻梁微圆,身体比例匀称,四肢柔美,姿态轻松但缺乏优雅;饰物装饰全身,有时用青莲化装饰手镯;衣褶精细,眼睛和嘴唇通常以银和红铜为胎铸造而成;莲座上的莲花不开敷,枝细叶大、下垂,莲座多呈方形、圆形或其他造型,座上有黑色靠背。这五种流派还派生出了不同的风格变体。
不锈钢雕塑,虽然称之为不锈钢,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一定的保养方法。比如在清理不锈钢雕塑上的灰尘或者杂物时,要尽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此外还要带上手套,避免手上的汗水腐蚀雕塑。不锈钢雕塑上的污垢如果比较严重,可以先使用冷风电吹风处理一下。再用麦杆刷清洁这些灰尘,最后使用专用的软毛刷收尾。千万不要用金属抛光剂和水等溶剂,那样对雕塑也有很大的伤害。
金属雕塑很强的艺术表现性,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科技与现代美感的交融下,呈现给观众一个极好的视觉享受。金属雕塑要注意抛光和日常的保养,这样能保障金属雕塑的美感,让金属雕塑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中国中原地区的金属造像包括唐代和明代的金属造像两种。唐代造像身材单薄,鼻子肥大,面部清瘦,双唇丰满,面部略显修长,眼睛细小,袈裟和披巾肥大,衣褶造型准确,装饰丰富;体形一般手小,手指修长。其中一些佛像的造型与国王极其相似。明代造像的浇铸洁净无暇,优美光亮,镀金技艺高超,体形丰满,袈裟衣褶优美;人物面部略微扁平,眼睛修长;莲座为双层,莲瓣环绕四周,无论仰莲、覆莲,其瓣尖都略呈尖形;莲座上层和下层边缘都装饰有数排精美的宝珠,宝珠间距相同,排列整齐。莲座座基粘连牢固,其上饰有交杵金刚,并且涂有白色沾剂;与唐代造像相比,略欠精细。另外在交杵金刚上没有镌刻任何图案和文字,被称之为敬事佛像,由汉地青铜或淡颜色青铜,或者其它易于辨别的材料浇铸而成。
霍尔金属造像主要包括上部霍尔和下部霍尔两种。其造像特点是面部极其短圆,袈裟裹身,衣边修长,精美的发辫像水面的涟漪。鼻子和眼睛等同克什米尔造像相似。莲瓣大而有皱,莲花或上或下,莲枝细长或经过上光,叶瓣很空。宝座由龙支撑,不用火镀金,疑未经上光或用树脂或油脂材料上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