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切削油配方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有:石油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酚醚、氯化石蜡、环烷酸铅、三乙醇胺油酸皂、高速机械油、妥尔油酸钠盐、石油酸钠盐、合成脂肪酸、工业机械油。
石油磺酸钠:别称:烷基磺酸钠、T702防锈剂、石油磺酸钠T702;分子式:R-SO3Na(R=C14~C18烷基);结构式为:RSO3Na、其中R为平均14~18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烷基;溶解性:溶于水而成半透明液体,对酸碱和硬水都比较稳定;
乳化切削液的配制就是将乳化油用水稀释成乳状液的过程。这是油水界面增加的过程,也是表面能增加的过程。因此,通常需对其做一定的功。搅拌和加热是常用的做功方法。根据乳化油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温度,其配制方法一般有以下3种:
1)常规溶解法:如果乳化油自身的流动性和乳化性能好,只要按一定比例将乳化油加入稀释水中,充分搅拌后即可达到乳化状态,得到均匀的乳化液。需要注意的是,配制乳化液时,要将乳化油加入稀释水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稀释水加入乳化油中,在某些情况下(如温度较低),可能生成胶状物质,很难再溶解开。
2)加热溶解法:对于粘度大、甚至呈膏状的乳化油,需要将其加热,或者先使用部分热水冲调,待其充分乳化后再用冷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因为热水可以使乳化油的粘度降低,热水分子有较大的动能,而且热水的表面张力小,有利于乳化油的均匀分散。
3)相转变溶解法:如果乳化油自身的乳化性能不够好,应在乳化的初始阶段在不断搅拌下先向乳化油中缓慢地加入少量稀释水,待到乳化油已被充分溶解、变成均匀的乳状液后,再冲调大量的稀释水,并不断搅拌,直至达到所需配制的浓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其先形成W/O(油包水)型乳状液,在不断搅拌并继续加入稀释水的过程中,使其发生相转变,由W/O型转变为O/W(水包油)型。这样做虽然费时、费事,但所得的乳状液颗粒较均匀、细致,乳化液的稳定性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乳化油本身乳化性能的欠缺。
乳化切削油配方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有:石油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酚醚、氯化石蜡、环烷酸铅、三乙醇胺油酸皂、高速机械油、妥尔油酸钠盐、石油酸钠盐、合成脂肪酸、工业机械油。
合成脂肪酸:合成脂肪酸是以石油产品经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脂肪酸。用作制皂的原料。其碳数为10~18,碳数较低的部分用于其他工业。石蜡氧化法生产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为C21~28,馏程为350~420℃的正构烷烃(俗称石蜡),也有用馏程为320~450℃的正构烷烃。
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并与许多有机物组份有良好的相溶性。它们具有优良的润滑性、保湿性、分散性、粘接剂、抗静电剂及柔软剂等,在化妆品、制药、化纤、橡胶、塑料、造纸、油漆、电镀、农药、金属加工及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