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仪式程序
一、由家属确定安葬时间,是否需用鲜花、花篮和悼念仪式。
二、安葬前,墓地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把墓碑打扫干净,撑起安葬专用伞。
三、仪式厅过程
1、服务员把家属引导到休息室。
2、由长子或亲人将逝者骨灰盒请入仪式厅,停放在倒床台上。
3、长子在净手盆中净手,然后用手绢擦拭骨灰盒。
4、由长子或亲人抱盒从左侧走到瞻仰台后方,把骨灰盒请到瞻仰台上,工作人员再罩上水晶瞻仰棺,开始播放悲经(地藏经、大悲金刚经或哀乐)。
5、长子将灵位请上灵台,点燃薰炉。
6、仪式正式开始,家属在灵位上肃目直立,由工作人员致辞。
7、亲属二人一组在供桌前行礼、祭拜。
8、祭拜后家属站立两侧护灵。
9、礼毕,集体向逝者灵盒三鞠躬。
10、工作人员请下水晶瞻仰罩,换上棺轿。
11、由长子或长孙请起灵位,工作人员撤开供桌。
12、由工作人员(或家属)抬棺轿走向墓地。
13、到墓地后,守护工作人员撤离,由负责安葬工人协助家属摆放随葬用品。
14、工作人员封闭墓穴。
15、由亲人在墓碑前安放祭奠品、鲜花。
16、全体人员向逝者墓碑三鞠躬。
17、全体人员将鲜花撒放在墓穴上。
18、仪式完毕。
花圈
花圈是利用鲜花、绿叶或人造花制作的礼仪花卉装饰品,其一般为圆形构图,直径多为100—130厘米,献给死者表示哀悼与纪念。此外,在花圈中央空间也常装饰花朵、绿叶、纱巾、绸带等。为了便于放置,花圈还常带有支架,支架上也适当加以点缀。用于祭奠活动的花圈,要披挂挽联及安上“奠”字。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教堂中的祭司后来也戴起花圈来,花圈传播到各地后就不一再地是教堂专用的饰物了。古代西欧曾用花圈作为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印度和缅甸,至今还保留着用蔷薇花做成的花环给贵宾戴上以表敬意的习惯。
现代丧事活动中,送花圈、花篮是人们悼念死者、表示哀思最普遍的方法。常用的花篮、花圈有纸制、绢制、塑料制品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增强,鲜花蓝、鲜花圈的使用已十分普遍。
接到报丧的消息,参加或无法参加追悼会的人都可以送上花篮、花圈表示哀悼。远在外地的人可委托别人代送,以表示人不能到心意到。
送多少花篮、花圈没有限制,常常是配偶单独送一只,子女们合起来送一只,已婚子女及配偶率孙辈以户送一只。另外,死者的单位及党、政、工、团均可代表一级组织送。
出租的花篮和花圈多为纸、绢、塑料制品;出售的一般为鲜花做成的花篮、花圈。挽带用在花篮或花圈上,为两条,长短一致,白底黑字,上联写悼念的词句,下联写上送花圈人的姓名。不同身份用词均不一样,上联常见的有“×××伯父千古”、“×××同志安息”等待,下联常见的有“×××敬献”、“×××敬挽”等。写好后上端对齐、下端叉开,别在花篮或花圈上(面对着花圈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花篮、花圈的摆放方式:花圈因为比较大,故在礼厅的两侧一字排开;花篮的摆法是以遗像为准,以单位为主召开追悼会的,单位和领导人送的花篮摆在前排,以家庭为主召开追悼会的,配偶和子女送的摆在前排。
如果从生死观,从丧礼方面看,老庄哲学的观点比孔子要深刻。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丧葬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儒家丧礼的表现形式也最多,最复杂。在周代的丧仪中就有18项,到了司马光时又归纳为25项。最后这25项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人死了以后怎样停尸;第二,怎样招魂;第三,怎样吊丧;第四,怎样殡仪,就是把尸体入硷,放进棺材供亲属吊唁。这个过程都属于殡仪过程,我们殡仪馆办的就是这个事情。第五,就是下葬。从“殡”到“葬”的过程都是有时间规定的。其中的原则就是孔子讲的原则,按照等级和身份的高低决定时间的长短:天子7个月,诸侯5个月,大夫3个月,一般的庶民一个月,后来越来越缩短。与此相关还有一个制度,就是五服制度,父母死后儿子要披头散发,要穿麻的衣服,袖子都不能缝补,要非常粗糙。身份不同的穿丧服包不一样。与五服制度配套的还有居丧制度。有孝在身,要节制生活,遵守丧制。所以,整个的丧葬制度在古代中国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怎样出丧,怎样穿衣等,非常严密。这里要强调的就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它的制度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礼仪的规定在民间的反映极其广泛,从高层的皇帝一直到普通的民众都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还要注意,这其中还看民族的问题,有宗教的问题,有地域的问题,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从而造成中国丧葬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