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推出50周年纪念标识
国内安全健康防护领域规模第壹大、影响力最强,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劳保会”),将于2016年迎来举办的第50个年头。2016年4月16日至18日第92届“劳保会”期间,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将陆续推出“劳保会”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为更好地宣传有关活动,第92届“劳保会”特别推出50周年纪念标识。
该标识以数字“50”符号、年号“1966-2016”、“劳保会”英文简称“CIOSH”和“安全帽”为设计元素,“CIOSH”、“50”与“1966-2016”共同组成标识主体,体现了“劳保会”由1966年第壹届开始,携手中国劳保行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安全帽”居于“50”之心、“CIOSH”之上,代表着“劳保会”时刻秉持安全至上原则,50年来,将传播安全意识、打造安全产业紧守于心。
该标识为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版权所有,是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唯壹指定标识,其他个人、企业或组织机构不得使用。
不穿的旧衣服能做劳保服么
每次收拾房间,那些过季不穿的旧衣服总是我的一大困扰,我一般都丢进垃圾桶来解决问题。看了德清县的一则新闻,不穿的旧衣服有了新去向:原来,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的志愿者们通过分类整理、清洗晾晒、消毒、熨烫、入库后,将变身为劳保服,免费提供给劳动场所的人员使用。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的一间仓库,只见志愿者陈祥旺和周海珍正趁着午休,来这里分类整理前一天晚上从祥和小区拉来的3大包居民捐的旧衣服。男装、女装、童装……他们都细心地分开存放。周海珍说:“每天都有百来件旧衣服,有的才穿了几次,洗烫消毒后,能够很好地再利用。”
目前,在德清有1500名像他们这样的志愿者,在业余时间从事旧衣新用倡节俭活动。他们成立了QQ捐衣群,在县城设立祥和社区、党群服务站、电大校区等3个收衣点,接收社区居民捐赠的衣物,志愿者们还自筹资金租用仓库、建消毒室和熨烫室等。
志愿者赵平带着记者,参观放置洗烫好衣服的成衣间,只见一排排衣服都很干净。“从上门收衣到分类整理、清洗晾晒、消毒、熨烫到入库,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为倡导节俭新风,其中产生的费用都由志愿者自己解决。”赵平介绍,为让所需群众穿得放心、安心,捐衣翻新组还聘请县卫生防疫站专业人员做顾问,示范讲解,全程把关。
在志愿者的倡导下,旧衣新用正在德清蔚然成风。前几天,天久王服饰有限公司送来了500件已经用旧的样品裤,县体育中心职员王思达送来了400件库存外衣。4年来,已有20万件旧衣经过志愿者们翻新消毒,被送到水泥厂、砖瓦厂、开发区、工业区等劳动密集型和农民工集聚区,作为劳保服使用或作为生活用衣。
希望这种方式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储物习惯,将自己不用或者废弃的衣物经过志愿者的重新消毒和清洗,作为劳保服或生活用衣,给更需要的人使用。(劳保网)
互联网+对防护用品行业意义初探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有太多的防护用品企业开始逐步探索并发现与自身相适应的互联网模式,在与互联网相交的这几年中,有的企业互联网模式初具,有的企业仍在摸索,有的企业还停留在以固有平台为基础的阶段。
不少企业都在谈互联网+,都在积极的向互联网靠拢,而真正的互联网是覆灭一个行业的传统模式么?也不尽然。优秀的互联网技术应该是与一个行业在相爱相杀中的最终融合,是将整个行业进行优化重组的过程。尽管艰辛伴随颠覆和痛苦,但放眼望去,却是大势所趋。
过去信息闭锁,现在信息为王
互联网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简直无所不能,以某平台为例,通过分析用户以往的购买数据,得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推荐,引导用户二次消费。这是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的高级整合,是为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依据。
分析用户数据,为业务员甚至经销商提供更加及时的货源支持,对终端用户的购买力对终端用户的地域分布甚至是终端用户的企业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方便的是我们的合作商户,赢得的却是终端用户的信任。(劳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