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藏族学者将吐蕃时期以来的域外金属雕塑按地区、质地和风格归结为印度、中原地区和霍尔三类。
印度金属造像按地区包括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和北印度五种。中印度造像多用白色、杂色和红色响铜。以白钢为躯干、红铜为袈裟的桑塘玛造像身体比例匀称,面容娇好,身材苗条,佛冠挺直,鼻子高突,白豪与鼻梁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两眼间距较小、嘴唇造型准确;袈裟贴体,线条毕现。佛像偶尔身披衣褶细小的外套;宝座通常饰有金刚力士或狮子造型,莲花均匀,莲叶层层相叠,富有层次感,宝座上下镶嵌宝石,造型精美华丽。菩萨造像姿势悠闲,顶髻直立,覆盖装饰品。其中佳作用上等黄金进行火镀金,镀金厚薄均匀。东印度造像通常以白响铜为胎,风格纯正,喜好装饰;嘴部优美,两眼之间的间距较短;鼻子上平下高,与中印度造像相比,略显塌陷;造像身材修长,表情佼好,姿态闲适,四肢匀称,上身较宽,面部拉得较长,手指像蹼,佛冠靠近头后部,衣褶重叠,遍布全身;莲座与中印度造型相同,也为双重莲瓣,略显低垂。西印度造像材料为白铜和红铜,面部修长,两眼间距较短,通常用银或红铜作眼,鼻梁呈圆形,嘴唇厚实;姿态闲适但不优雅,四肢较短,衣褶欣长,包裹全身;佛冠中的宝珠下移,头部有宝带和花饰,莲座造型各异。南印度造像胎质为红铜,面部短圆,肌肉松弛,眼距宽,鼻子低,前额较窄;身体姿势优雅,满身装饰,但无纹样;莲座莲瓣宽大,瓣瓣独立,头部略微下垂,并有黄色绽开和镌刻美丽图案的花,莲花有时闭合,通过加热镀金,色彩十分艳丽。北印度造像质地为白铜和红铜,面部修长如卵形,眼大鼻长,鼻梁微圆,身体比例匀称,四肢柔美,姿态轻松但缺乏优雅;饰物装饰全身,有时用青莲化装饰手镯;衣褶精细,眼睛和嘴唇通常以银和红铜为胎铸造而成;莲座上的莲花不开敷,枝细叶大、下垂,莲座多呈方形、圆形或其他造型,座上有黑色靠背。这五种流派还派生出了不同的风格变体。
铜雕塑主要是铸铜雕塑、青铜雕塑、紫铜雕塑等。
铸铜雕塑
铸铜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技术成熟。铸铜的工艺要比锻铜复杂,艺术创作的复原性好,因此适合成为精细作品的材料,很受艺术家的喜爱,尤其人物雕塑最为常见。但其容易氧化,所以要多注意保养。
锻铜雕塑
锻铜雕塑的过程是先做出一个模子,然后用胶粘在固定位置上,将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的铜板放在模子上用锤子进行敲打,敲打后又恢复坚硬,这样便可以成形,如果尚未成型时铜板变硬可以反复加热,但不要超过三次,做好后方进硫酸铜内浸泡,最终制作出艺术作品或其它生活、工业用品。
紫铜雕塑
紫铜雕塑主要原料:紫铜。铜就是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各种性质见铜。紫铜就是工业纯铜,其熔点为1083℃,无同素异构转变,相对密度为8.9,为镁的五倍。比普通钢还重约15%。其具有玫瑰红色,表面形成氧化膜后呈紫色,故一般称为紫铜。它是含有一定氧的铜,因而又称含氧铜。应用黄铜可以制作出质量好的紫铜雕塑。
金属浇铸工艺——失蜡铸造法。也称为脱蜡铸造,其原理非常简单:用蜡制成蜡像,然后用围模法浇上一层耐热的模型材料,将围模加热至蜡开始熔化,最后烧干,留下跟蜡像一个模样的空心,再将金属溶液倒入这个空心。一旦金属溶液冷却,围模就会脱落,一个形状相同的蜡像复制品就这样做成了。失蜡铸造法也是冶铸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铸造形状的精密程度和复杂程度是其他铸造方法无法比拟的。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失蜡铸法。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及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分别有精细繁缛特色的失蜡铸造青铜器出土。失蜡法铸造的特点在于蜡做的模型可以熔烧,根据其特点可得到造型很繁杂的铸造品。我国东汉时期在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是失蜡铸造之后套装在一起的,也为失蜡技术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