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文物工作者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进入深入研究后的成果,首度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提花织机的结构和提花编织技术,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它们属于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88年。其中,2号墓出土了4台木质提花织机模型,整经、络丝、摇纬等相关纺织工具模型,以及15个从事编织生产的彩绘木俑。老官山汉墓后来跻身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原始腰机和斜织机织制的是没有花纹的平纹织物,为使织物更加绚丽多彩,古人采用挑花杆在其上挑织图案。挑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挑一纬织一纬;二是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这种方法应用得较普遍些,但它仍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两个方法,一是将挑花杆“软化”,即用综线来代替挑花杆,于是出现了多综式提花机;二是保持挑花杆挑好的规律不变,而寻求一种关系把其中的规律反复地传递给经丝,这样就出现了花本式提花机。提花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约在11~12世纪传到欧洲。
汉时的一种大型提花织机,在机上部专门设有花楼,挽花工在上面按预定的花纹图样控制复杂的综线运动,与坐在机前的织工配合织造。东汉王逸的《机妇赋》中曾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一复杂艰巨的劳动。三国时,马钧又将当时通行的五十综五十镊或六十综六十镊的提花织机改为十二综十二镊,大大提高了织造效率。提花织机是一种具有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的织机,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