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什么
谈“国学”,讨论“国学”,必须明确它的范畴。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诸子百家、文史、制度、内典、理学等都囊括其内。如此丰富的国学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国学,不仅要学习它外在的文化,更要学习它内在的精神。具体来说,应注重如下方面:
要以史为鉴。唐太宗的《帝范》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其中的兴衰更替对国学、企业、个人都有一番启示。夏桀和商纣纵情酒色、粗暴管理、不以人为本、从不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最终都带来灭顶之灾。明朝万历的怠政、泰昌的短命、天启的无能、崇祯的懦弱与多疑,终使得大明在和大清、大顺的角逐中结束了朱家的历史王朝。
(要以人为镜。国学不仅可以学历史,还可以从古人身上学修身、处世、领导以及持家。国学中有许多为人处世的典范以供后人参考。例如,姜子牙的《六韬》有云:“杀一人而天下为之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为之悦者,赏之。”这是对赏罚有据、赏罚分明的最.好归纳。又如:“贤主应劳以求贤而逸以治事。”这是指领导的工作重在选人与用人,而不是处理日常事务等。
学习国学经典的益处
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还能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和智力等,让孩子一生受益。
1、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圣贤为友品自高。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事之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凡出言,信为先”……在诵读这些琅琅上口的语句时,孩子不仅能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2、开发孩子智力潜能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孩子的识字能力和记忆力会明显提高,同时,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能相应得到提升。
“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幼儿国学班上,有一个叫张鹏的小朋友在学完这句话后,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事,并总结出“鹏四岁,能让座”六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这就是孩子理解等能力提升的实例。
3、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除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国学兴趣班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礼仪的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其中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听课、规范写字读书、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好习惯,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出处。
天道地道的合一【国学】
称得上自强不息而又厚德载物的人,历史.上不在少数,宋代名相范仲淹即是一例。也许是受佛教和儒教的双重影响,他从小就有积极人世之心,并立下济世度人的志向。有一次,他到祠堂求签,卜问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说不可。他又求一签,祈祷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道:“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下济世度人的大愿,仍孜孜以求,修德修能,不料精诚所至.科举高中,步人官场。他心忧国计民生,举凡公事,无不全力以赴,守边有军功.令外族不敢侵犯;在朝有政绩,博得众口赞誉,因而事业大获成功,终成一代贤相,并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
范仲淹除勤于政事之外,修德方面从未丝毫放松。当宰相期间,他生活俭朴,布衣蔬食。把俸禄省下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他曾在苏州的南园买下一座住宅,后来听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与其发一家,不如发大家,于是将住宅捐出来,改成学堂,希望苏州子弟多出人才。结果,不仅苏州出了不少人才,他自己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是才华杰出、尊为崇高之士,或为宰相,或当侍郎,而且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美德,生活俭朴,乐善好施。由于范氏以济世度人立身,子孙数十代,人才辈出,繁荣了八百多年,真称得上是厚德载物!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