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沥粉画在色彩运用上与写实绘画是相反的。由于沥粉画是以凸出的线条组成画面,装饰感,所以,就沥粉画色彩而言,并不以光源色为标准,较多地用理想色,即放弃各种明暗,阴影,投影等复杂的色彩变化。而追求单纯,明快而富于装饰性的色彩效果。
沥粉画一般用丙稀颜料着色,也可用油性色彩上色。主要看需要而定。每种颜料都会产生下同的效果。沥粉画的着色方法有多种,一种为平涂法即着色不见笔触;另一种为即兴上色即着色留有笔触或二者兼有,可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而选之。
沥粉画虽然不追求写实般的丰富的色彩,但在色彩上仍旧具有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通过各种颜色的浓淡变化在内容上的设置,从而达到构图中既多样,变化,又有巧妙统一的效果。新材料的运用,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学习、探索来提高表现的魅力。
沥粉画由于作画形式特殊,因其凸出的线条在柔软的物体上附着力难保长久,如纸,绢等。因此,选择硬面薄板及绷紧的麻布等硬质媒介更为理想。此外沥粉工艺还可以和建筑艺术、室内外彩绘即手绘墙制作工艺相结合,在墙面做沥粉装饰,甚至还可以制作艺术壁画。从而达到淋漓尽致的艺术高度。
最近,有心的市民发现,在长江路东北面的碑亭巷近百米墙体上,出现了一组由21幅墙绘组成的民国生活长卷,画面细腻生动,讲述百年前南京的市井生活。
墙绘展现百年前老南京生活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组“碑亭印记”位于碑亭巷,墙体长约近百米,墙绘高度在2.7米左右。墙绘记录了百年前的“光华照相馆”、“勤丰卷烟厂”、“芷江理发店”等历史印记,也将流动的报童、货郎担商贩、卖冰棍小贩等老南京的风土人情都呈现出来,市民一不小心就会“走进”画中。
一位市民驻足画前良久舍不得离开。“很古香古色,比起一般的宣传或科普画面,感觉里面有人有故事,所以大家都会看上很久。”一位住在附近的上了年纪的居民说,几个画家最近在墙体上创作时,他就和很多附近居民天天站在旁边看,当看到小报童、拉黄包车的、邮差等灵动的人物出现时,他仿佛看到了南京城的历史,看到百年前普通人的生活。
经得起风雨,但怕人为损坏
该组墙绘的设计师蔡海防告诉记者,为在墙面上重现老南京民国时的风貌,他们先在设计图纸上绘制了7米左右的手绘长卷,悉数展现了墙体上将要展示的内容。担任设计的菩提星景观工程设计公司负责人朱振兴介绍,由于技术十分成熟,碑亭巷民国印记在水彩中糅合了水墨,在户外自然条件下,同样的色彩可以保存三五年不成问题。“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人为损坏,墙绘不怕风雨侵蚀。”
在选择墙绘的样式、图案时,有些人就会看到别人的墙绘不错就有样学样,谁知道出来的效果是东施效颦,就是墙绘是一样的,但室内的总体风格效果都是有所不同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硬伤,选择墙绘时就是好就是要迎合居室的装修风格。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传统的派别风格,现代一些年轻人也会具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喜欢一些非主流的、涂鸦形式的墙绘等。所以具体的还是要根据客户对于墙绘需求来制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