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遵循极性相近相容原理。高分子材料都具有长碳链结构,多属非极性树脂,有的具有极性端基 , 增强了极性 。 抗静电剂同时具有憎水基 ( 非极性 ) 和亲水基 ( 极性 ) 。 一般憎水基碳链越长 , 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越好 。 亲水基若极性很强 , 则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不好;若极性较弱,则亲水吸附性较差。相容性太好,抗静电剂不易迁出 , 达不到抗静电效果 ; 相容性不好 , 迁出太快 , 持效期太短 , 影响长期使用 。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抗静电剂时需要考虑上述因素,通过实验筛选抗静电剂的品种使用量。
聚合物制品的加工方式最终会影响制品中高分子链的规整程度 、 结晶度 、 结晶形态及有序化程度。若高聚物在熔融状态下成型后,立即在低于其玻璃化温度的室温下进行冷却 , 抗静电剂就很难扩散到制品表面 , 从而没有足够的抗静电效果 。 若制品在高于玻璃化温度的温度下冷却 , 由于大分子链段运动有助于抗静电剂扩散 , 这样不仅制品能呈现出足够抗静电效果,而且即使用摩擦或水洗除去表面上的抗静电剂,也能较迅速恢复其抗静电效果。
增塑剂会增加大分子链间的距离,使分子运动更为容易 , 提高了高聚物的孔隙率 ,有利于抗静电剂向制品表面迁移发挥抗静电作用。有些增塑剂会降低高聚物的玻璃化温度 ,也可使抗静电剂的效果增大 。 抗静电剂与各种添加剂的影响大小,事先很难预测,目前大多数是通过实验来选用的抗静电剂和用量。分散剂、稳定剂及颜料等无机添加剂,一般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使抗静电剂难以迁移到表面上,对抗静电剂的扩散迁移具有反作用,抗静电效果会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