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剂的使用方法有涂布法和共混法两种。涂布法具有用料省,对抗静电剂的耐热性要求低等优点,但抗静电效果不能持久,经过水洗、摩擦后,抗静电剂涂层会消失。而共混法具有耐洗涤、耐摩擦,抗静电效果持久,使用方法简单等优点。
研究表明: 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主要是在制品表层呈微细的层状或筋状分布 , 构成导电性表层 , 而在中心部分几乎呈球状分布 , 形成所谓的“芯壳结构”, 并以此为通路泄漏静电荷。因为高分子型抗静电剂是以降低材料体积电阻率来达到抗静电效果 , 不完全依赖表面吸水 , 所以受环境的湿度影响比较小。
抗静电剂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它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 ―表面活性 。 表面活性与分中亲水基种类 、 憎水基种类 、 分子的形状 、 分子量大小等有关 。 当抗静电剂分子在相界面作定向吸附时,就会降低相界面的自由能及水和塑料之间的临界接触角。这种吸附作用 ,仅与基体的性质有关 , 而且还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有关 。 根据极性相似规则 ,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碳氢链部分倾向与高分子链段接触 , 极性基团部分倾向与空气中的水接触 。 高分子材料作为疏水材料 , 抗静电剂在其表面的主要作用就是形成规则的面向空气中的水的亲水吸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