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内部电路设计要素:
1) VCC需要C1=0.1uf的电源滤波电容。
2)为防止电源极性接反,需要加二极管:D1。
3)马达(绕组线圈)在堵转时,由于Ct检测到马达停时(hall无输入),将切断OUT1,OUT2,并置ALARM为高电平,电容值与Ton和Toff有关:Ton=C2*(Vch-Vcl)/Ic;Toff=C2*(Vch-Vcl)/Idc;典型值依马达机械特性决定,常取值为:0.47uf或1uf。
4)告警输出上拉电阻,典型值为10k。
5)马达(绕组线圈)的驱动三极管参数选择:驱动电流,饱和击穿电流,击穿电压。在Ion=300mA时,一般选择饱和击穿电流不低于1.5A。对于48V风扇,三极管击穿电压选择大于160V。{反向感生电压(俗称“踢回”电压)产生的原因:三极管由Ton—Toff转变时,线圈产生的感生电动势。}
6)保护管的选择:为了保护驱动三极管不被损坏,有两种保护方法:VCB保护法,VCE保护法(常用此法);保护二极管应选择击穿电压低于三极管击穿电压的稳压二极管。三极管击穿电压为160V时。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可选为:100V
7)三极管基极工作电流的确定,限流电阻的选取:R4={Vcc-Vce(IC1)-Vbe(Q1)}/Ib,若Ion=300MA,Av=50==>Ib=6MA, Vcc =48V,Vce(IC1)=1.5V,Vbe(Q1)=0.7V,那么:R4=7.6K,R11取值一般为1K~10K。
8)当电源电压超过48V时,R1,C2必须使用。R1=(V-VCC)/Iic;Iic(IC的工作电流,一般取4MA,,若V=60V,则R1===>3K C2取0.01uf~0.1uf陶瓷电容。
被动式散热器不会发出噪音,静音效果自然比所有的主动式散热器出众,但是它在散热效果上会与后者有很大的差距。热管的加盟让被动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更进了一步,但是仍没有达到主流用户的散热标准。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单纯娜裙鼙欢疌PU散热器,如Tt的miniTower、酷冷至尊的Hyper6+,这些昂贵的热管散热器依然要留有风扇安装孔位,来满足大功耗CPU的散热。被动式散热器不会发出噪音,静音效果自然比所有的主动式散热器出众,但是它在散热效果上会与后者有很大的差距。热管的加盟让被动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更进了一步,但是仍没有达到主流用户的散热标准。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单纯娜裙鼙欢疌PU散热器,如Tt的miniTower、酷冷至尊的Hyper6+,这些昂贵的热管散热器依然要留有风扇安装孔位,来满足大功耗CPU的散热。举个例子,Tt曾经推出一款经典的帆船schooner显卡散热器,采用了双热管被动式散热。这款产品使用在6800GT核心的显卡上以后,核心温度比原装主动式散热器高了2度,而且这款产品售价为390元,比原装的风扇高出200余元。市面上的主动式散热器种类数以千计,而被动式散热器只有寥寥数款,数量上面又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综上,被动式散热器虽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依然是主动式散热器的天下。说到主动散热器不得不提一下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关键区分点:风扇。现在风扇的身影在电脑里到处可见,随手拆开一台电脑的侧板就可以看到至少一个风扇
散热片与风扇的搭配
片&扇结合方式
侧置式的AVC“龙骑士”缺点:侧置式同样存在另一侧的散热片由于离风扇较远而导致散热不均匀的缺点,特别是在散热鳍片间隙很小,气流难以穿越的情况下。还有一点就是当侧置风扇厚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会造成整个散热器占地面积太大,给安装造成困难。。而龙骑士在这方面则做得不错,它的散热片分为两部分,靠近侧置风扇一侧的散热片鳍片数少、间距大,直接与CPU核心部位接触;而另一侧的鳍片则非常密集,由于离核心部位较远,所以使用两根热管从底部将热量导出到散热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