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金属管状电热管典型结构(最-大众化的结构)一般由5个部分组成:绝缘子、封口材料、引出棒、填充料、电热丝、金属护套管、接线端。
螺旋电热丝与引出棒位于金属护套管的中央,它的制造工艺是将螺旋型电热丝穿入无缝钢管、铜管或者铝管内,其间隙处通过多管填充机均匀地填充既绝缘又导热的氧化介质,如结晶氧化镁粉(也可用氧化铝或洁净石英砂等)。然后用缩管机将管径缩细,使氧化物介质密实(密度达到3.3g/cm3以上),保证电热丝与空气隔绝,中心位置不发生偏移而碰及管壁。这样。单位面积发热量就可增加十几倍。使用寿命也可以相应的提高至10年以上。与相同大热量的电热元件相比,管状电热管可节约5%的电热材料,而热效率可达到90%以上。
因此,从电热管的结构来看,金属管状电热管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密封式电热元件,可成功的运用于工业、家用电器上,使用越来越广泛。希望更多的使用者对电热管的结构原理有了清楚的了解。
电阻加热
利用电流的焦耳效应将电能转变成热能以加热物体。通常分为直接电阻加热和间接电阻加热。前者的电源电压直接加到被加热物体上,当有电流流过时,被加热物体本身(如电加热熨平机)便发热。可直接电阻加热的物体必须是导体,但要有较高的电阻率。由于热量产生于被加热物体本身,属于内部加热,热效率很高。间接电阻加热需由专门的合金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发热元件,由发热元件产生热能,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等方式传到被加热物体上。由于被加热物体和发热元件分成两部分,因此被加热物体的种类一般不受限制,操作简便。
间接电阻加热的发热元件所用材料,一般要求电阻率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在高温下变形小且不易脆化。常用的有铁铝合金、镍铬合金等金属材料和碳化硅、二硅化钼等非金属材料。金属发热元件的最-高工作温度,根据材料种类可达1000~1500℃;非金属发热元件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500~1700℃。后者安装方便,可热炉更换,但它工作时需要调压装置,寿命比合金发热元件短,一般用于高温炉、温度超过金属材料发热元件允许最-高工作温度的地方和某些特殊场合。
大型电源设备,医疗设备,电力仪器设备等产品在使用中常需要对一些产生的多余功率进行吸收。这里用到的大功率耗能的电阻就是负载电阻。负载电阻由于其特殊作用又称为放电电阻,制动电阻,刹车电阻,吸收电阻。
这类电阻功率大,一般为无感的功率电阻。无感值,超低感值是对这类产品重要的要求,在吸收功率对多余电量放电的过程中,如果电阻的电感值过大,则容易产生震荡,对回路中的其他元件,电源及设备本身产生伤害,甚至直接烧坏内部许多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