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盾征信sell/联系人:刘经理,联系手机:13708712735,座机:0871-67211315,QQ:2355763193,网址:www.11315.com/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赊销模式已经成为交易双方普遍接受的一种支付逻辑,不过这种商业模式也使得应收账款在企业的资产分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企业提升现金周转能力的重要障碍之一。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应收账款的高风险环境---信用关系的软约束
基于企业应收账款所产生的保理融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能真实且直接的缓解企业由于流动性紧张而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一般意义上来说,保理业务分为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尽管银行保理在业务规模上占据优势,但银行保理对于申请人的资质能力要求高,并需要有足够体量的抵押或担保支持,同时还要占用其在银行的授信额度,所以中小企业通常达不到银行保理的标准。
而商业保理公司则看重应收账款的质量和买家信誉等,从而做到无抵押和坏账风险的完全转移,而非单一的卖家资质考评。所以说,对于本身资质和财务实力中等的中小企业,商业保理明显的更为适用。目前我国商业保理行业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规范和保障;同时保理公司在客观上也无法对当下商业环境里企业的社会信用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完整的采集和管理。因此,信用保险作为一道有效的风险管理屏障,与商业保理成功牵手。
作为一种以应收账款债权买断方式提供融资和信用担保的服务,应收账款质量是决定保理业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信用行为、政府法规的信用监管以及行业信用自律等诸多方面均未对交易主体间的信用关系形成有效的约束,导致应收账款质量参差不齐,企业遭遇拖欠的风险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保理商,还是对于客户(企业),都将难以找到合作与共赢的契合点。
二、企业间信用交易的不确定性---赊销业务不规范
作为一种应收账款的外包服务,企业赊销业务的运行方式对保理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缺少对赊销业务的规范性管理,具体体现为缺少从销售和财务两个方面对赊销业务实施计划管理和整体性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无法科学地从总体上权衡赊销收益与风险损失,进而无法做出是否需要应收账款外包服务的决策(这种服务需要企业支付额外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承担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赊销业务往往是一种随机的、无计划的、高风险的过程,保理商难以为这样的业务提供保理服务。
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欠缺---面临较高的买方信用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专业信用分析方法,客户信用评估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较低。这使得企业在赊销业务中不得不面临较高的客户信用风险。在许多行业中,应收账款的逾期率和坏账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获得应收账款外包(保理)服务的可能性较低。因为从根本上说来,保理业务提供的是一项在信用期限范围内的融资服务。对于超过一定信用风险水平的应收账款,保理商同样不会接受保理业务申请。
在实际应用中,保险公司与保理公司合作,对当下的保理融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在不需要硬性抵质押资产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完整的对保理业务本身所涉及的商业背景、应收账款质量、双方企业资质能力、历史交易记录等多方面做出精确且客观的评估,使得保险公司与保理公司可以最终对保理产品进行风险定价。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