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化玻璃的发展历史
钢化玻璃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有一位叫罗伯特的莱茵国王子,曾经做过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滴熔融的玻璃液放在冰冷的水里,结果制成了一种极坚硬的玻璃。这种高强度的颗粒状玻璃就像水滴,拖有长而弯曲的尾巴,称为“罗伯特王子小粒”。可是当小粒的尾巴受到弯曲而折断时,令人奇怪的是整个小粒因此突然剧烈崩溃,甚至成了细粉。上述作法,很像金属的淬火,而这是玻璃的淬火。这种淬火并没有使玻璃的成分发生任何变化,所以又叫它是物理淬火,因此钢化玻璃称为淬火玻璃。
玻璃钢化的一个专利于1874年由法国人获得,钢化方法是将玻璃加热到接近软化温度后,立即投入一温度相对低的液体槽中,使表面应力提高。这种方法即是早期液体钢化方法。德国的Frederick Siemens于1875年获得一项专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Geovge E. Rogens于1876年将钢化方法应用于玻璃酒杯和灯柱。同年,新泽西州的HughO’heill获得了一项专利。
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圣戈班公司和美国的特立普勒克斯公司,以及英国的皮尔金顿公司都开始生产供给汽车作挡风用的大面积平板钢化玻璃。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也相继进行了钢化玻璃工业生产。从此世界开始了大规模生产钢化玻璃的时代。
1970年以后,英国的Triplex公司用液体介质钢化厚度为0.75~1.5mm的玻璃获得成功,结束了物理钢化不能钢化薄玻璃的历史,这是钢化玻璃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的钢化玻璃历史最初始于1955年,有上海耀华玻璃厂开始试制,1958年秦皇岛市钢化玻璃厂试产成功。1965年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开始生产钢化玻璃,20世纪70年代洛阳玻璃厂引进了比利时钢化设备。同期沈阳玻璃厂化学钢化玻璃投入生产。
20世纪70年代钢化玻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钢化玻璃在汽车、建筑、航空、电子等领域开始使用,尤其在建筑和汽车方面发展最快。
防火玻璃按结构划分
防火玻璃分为复合防火玻璃(灌注型和复合型,灌浆防火玻璃的隔热性能好,复合防火玻璃的防火性能好。)与单片防火玻璃。
复合型
由两层或多层玻璃原片附之一层或多层水溶性无机防火胶夹层复合而成。防火原理:火灾发生时,向火面玻璃遇高温后很快炸裂,其防火胶夹层相继发泡膨胀十倍左右,形成坚硬的乳白色泡状防火胶板,有效地阻断火焰,隔绝高温及有害气体。成品可磨边、打孔、改尺切割。适用于外窗、外幕墙时,设计方案应考虑防火玻璃与PVB夹层玻璃组合使用。适用范围:建筑物房间、走廊、通道的防火门窗及防火分区和重要部位防火隔断墙。
单片型
单片防火玻璃是一种单层玻璃构造的防火玻璃。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耐火完整性、阻断迎火面的明火及有毒、有害气体,但不具备隔温绝热功效。适用于外幕墙、室外窗、采光顶、挡烟垂壁、防火玻璃无框门,以及无隔热要求的隔断墙。
灌注型
由两层玻璃原片(特殊需要也可用三层玻璃原片),四周以阻燃胶条密封。中间灌注的防火胶液,经固化后为透明胶冻状与玻璃粘接成一体。
钢化玻璃产业前景展望
从中长期看,建筑钢化玻璃市场将进入由以数量、规模为主转向以追求品质和功能的转型期,从快速增长转为平稳缓长,市场增长点主要体现在传统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电子和太阳能、汽车、家电等新兴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转型步伐不快,这些因素决定行业运行质量在近期难有根本好转。因此,钢化玻璃产业应以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玻璃行业发展的主线和必然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新产品研发重点的玻璃行业技术进步步伐;必须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开展以组织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深加工制品和推广应用进程,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玻璃行业在之后期间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当前,玻璃行业发展中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敢打必胜的决心,但在具体工作中又要脚踏实地,在工作方式上,全行业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合作意识,推进行业发展。企业要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与服务,反映行业诉求,争取有利政策;重点骨干企业要积极参与标准创新、政策创新和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实践,发挥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的示范作用。
针对当前经济及行业形势,洛阳港信玻璃技术有限公司积极研发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统一协调各部门生产进度,抓质量,促发展。洛阳港信将以自己执着的品质追求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