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剂正在发展,以强调对环境的关切。广泛使用的乙氧基化烷基胺采用可多次利用的散装容器包装。供货商倾向于生产浓缩度更高的抗静电剂,到用户手里以后可根据加工需要进行稀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减少固体废物的处理成本。通过开发高浓度抗静电剂,生产厂商可以一次装运较多的抗静电剂而减少需由用户处理的包装容器的数量
。
增塑剂会增加大分子链间的距离,使分子运动更为容易 , 提高了高聚物的孔隙率 ,有利于抗静电剂向制品表面迁移发挥抗静电作用。有些增塑剂会降低高聚物的玻璃化温度 ,也可使抗静电剂的效果增大 。 抗静电剂与各种添加剂的影响大小,事先很难预测,目前大多数是通过实验来选用的抗静电剂和用量。分散剂、稳定剂及颜料等无机添加剂,一般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使抗静电剂难以迁移到表面上,对抗静电剂的扩散迁移具有反作用,抗静电效果会变差。
抗静电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遵循极性相近相容原理。高分子材料都具有长碳链结构,多属非极性树脂,有的具有极性端基 , 增强了极性 。 抗静电剂同时具有憎水基 ( 非极性 ) 和亲水基 ( 极性 ) 。 一般憎水基碳链越长 , 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越好 。 亲水基若极性很强 , 则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不好;若极性较弱,则亲水吸附性较差。相容性太好,抗静电剂不易迁出 , 达不到抗静电效果 ; 相容性不好 , 迁出太快 , 持效期太短 , 影响长期使用 。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抗静电剂时需要考虑上述因素,通过实验筛选抗静电剂的品种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