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品质的提高。我县正不断扩大优质稻米种植面积,为提高稻米品质,需要减少农药施用量及施用次数。为满足这种生产需要,须大力提倡农作物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农作物害虫的物理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用量及农药残留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物理防治的一种装置,它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特性,对害虫进行诱集,并使其被杀虫灯的高压电网触杀,从而达到降低田间成虫基数,降低田间产卵量,最终达到压低虫口基数的目的。为全面了解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控制效果,测算使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本应用试验。
使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能减少农药施用量,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试验期间, 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稻飞虱偏轻发生,稻蝗、稻苞虫等轻发生。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作物
1.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功率:0.03Kw)
供试作物:优质稻(赣晚籼)
控制对象:水稻害虫
1.1.2 试验地点及规模
试验地点在綦江县横山镇新寨村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海拔820-840m。试验点安置6盏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灯光有效控制面积400亩左右。
1.2 试验方法
1.2.1杀虫灯安装布局
频振式杀虫灯安装在地势较为平坦的稻田,杀虫灯呈棋盘状布局,其控制面积以单灯辐射半径120米计算, 遇山坡阻挡灯源辐射,则适当缩小半径范围。杀虫灯安装高度为1.3-1.5米(接虫口对地距离),用水泥杆、角铁等牢固固定。
1.2.2使用时间
在水稻害虫初见时开灯,水稻成熟时收灯。每天20:00时开灯,第二天07:00时关灯,每天开灯时间11小时。
1.2.3试验设计
1.2.3.1灯诱记载 在有效诱杀区内,定一盏灯(接虫袋内置一DDV毒瓶)每日记载诱杀的害虫种类、数量(雌、雄分开计)及天敌种类、数量,其余的灯只记载每日诱集的虫重。
1.2.3.2处理田间设计 共设四个处理,即灯控非施药区、灯控施药区、非灯控施药区、非灯控非施药区。
在有效诱杀区(灯控区)内选择三块面积各约666.7m2左右的稻田,同田一半施杀虫剂另一半不施杀虫剂(病害照常防治);在有效诱杀区外(非灯控区)选择同样的三块稻田作同样的处理。调查各田害虫基数、为害情况、施药次数及用药成本等,收获时测产。
1.2.3.3调查方法 调查各个处理区对比田内施药防治和不施药防治田块的枯鞘率、枯心率、白穗率、卷叶率、百丛虫量等。调查时间为螟虫、稻纵卷叶螟危害稳定时,稻飞虱危害高峰时。同时观察周边作物虫害情况。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杀虫灯诱虫种类和数量及性比
2.1.1诱虫种类 2002-2003年两年诱虫种类一致。主要种类有灯蛾、天蛾、小地老虎、八字地老虎、二化螟、大螟、稻飞虱、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稻纵卷叶螟、蝼蛄、金龟子、蛱蝶、瘿蚊、稻苞虫、茶毛虫、叶蝉、螵虫、蝽蟓、稻蝗等。
以上以鳞翅目害虫为主,有同翅目、鞘翅目等。数量上以林木、果树、蔬菜害虫为主,其次为水稻害虫。水稻害虫诱集种类为:稻飞虱、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蝗、赤斑黑沫蝉等。
2.1.2诱虫数量 单灯每晚诱虫量在0.05-1.15Kg之间。綦江稻区水稻主要害虫有稻飞虱、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局部发生稻苞虫、稻蝽蟓、稻蝗、赤斑黑沫蝉。
灯诱水稻害虫种类主要为稻飞虱、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有少量的稻蝽蟓、稻蝗(见表1)。
表1: 2002、2003年5.1-8.31单灯诱集水稻害虫种类及数量 | |||||||||||||||
虫 种 | 二化螟 | 大螟 | 稻飞虱 | 稻纵卷叶螟 | 稻苞虫 | ||||||||||
性 | 雌 | 雄 | 合计 | 雌 | 雄 | 合计 | 雌 | 雄 | 合计 | 雌 | 雄 | 合计 | 雌 | 雄 | 合计 |
2002 | 287 | 323 | 610 | 153 | 189 | 342 | 620 | 672 | 1292 | 256 | 281 | 537 | 30 | 35 | 65 |
2003 | 301 | 342 | 643 | 159 | 201 | 360 | 985 | 1159 | 2144 | 589 | 698 | 1287 | 29 | 33 | 62 |
合计 | 588 | 665 | 1253 | 312 | 390 | 702 | 1605 | 1831 | 3436 | 845 | 979 | 1824 | 59 | 68 | 127 |
♀:♂ | 1:1.13 | 1:1.25 | 1:1.14 | 1:1.16 | 1:1.15 |
2.1.3诱集水稻害虫性比 从5月1日到8月31日单灯诱集水稻害虫:二化螟610头(2002年)和643头(2003年),累计雌虫588头,雄虫665头,雌雄比为1:1.13;大螟342头(2002年)和360头(2003年), 累计雌虫312头,雄虫390头,雌雄比为1:1.25;稻飞虱1292头(2002年)和2144头(2003年),累计雌虫1605头,雄虫1831头,雌雄比为1:1.14;稻纵卷叶螟537头(2002年)和1287头(2003年),累计雌虫845头,雄虫979头,雌雄比为1:1.16;稻苞虫65头(2002年)和62头(2003年),累计雌虫59头,雄虫68头,雌雄比为1:1.15。杀虫灯诱集雄虫数量比雌虫多13-25%,一般在13-16%之间(见表1)。
2.2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控制结果
2.2.1对螟虫的控制结果
表2 不同处理对螟虫的控制结果表 | ||||
时 间 | 处 理 | 平均枯鞘率% | 平均枯心率% | 平均白穗率% |
2002年 | 灯控施药区 | 4.32 b | 0.79 c | 1.37 b |
灯控非施药区 | 4.51 b | 1.88 b | 1.80 b | |
非灯控施药区 | 8.58 a | 0.85 c | 2.17 b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8.59 a | 3.27 a | 5.13 a | |
2003年 | 灯控施药区 | 3.25 b | 0.65 c | 0.89 b |
灯控非施药区 | 3.24 b | 1.18 b | 1.01 b | |
非灯控施药区 | 8.68 a | 0.79 c | 1.25 b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8.67 a | 4.58 a | 5.42 a |
灯控诱杀区和非灯控诱杀区枯鞘、枯心、白穗差异显著。非诱杀区枯鞘率显著高于诱杀区枯鞘率,诱杀区内施药和不施药枯鞘率差异不显著,非诱杀区内施药和不施药枯鞘率差异也不显著。枯心率诱杀区和非诱杀区差异显著;诱杀区和非诱杀区内施药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诱杀区不施药枯心率显著高于非诱杀区施药处理;非诱杀区不施药枯心率显著高于诱杀区不施药处理,表明该杀虫灯有很好的诱杀水稻螟虫的效果。白穗率非诱杀区不施药的显著高于其他,诱杀区各处理和非诱杀区施药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02年和2003年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以上表明该杀虫灯对一代螟虫有很好的诱杀效果,对枯心的控制没有药剂防治效果理想。经过对第一、二代的诱杀,第二代可以不施药(白穗率无显著差异)(见表2)。
2.2.2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结果
灯控诱杀非施药区和非灯控诱杀非施药区的卷叶率差异显著,灯控诱杀非施药区和非灯控诱杀施药区卷叶率同样差异显著;灯控诱杀非施药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53.96%(2002年)和58.32%(2003年)。表明该杀虫灯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它的危害(见表3)。
2.2.3对稻飞虱的控制结果
杀虫灯对稻飞虱有一定的诱集作用,防治效果低于20%(见表4)。灯控非施药区的百丛虫量远远高于防治指标。
表3 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结果 | |||
时 间 | 处 理 | 平 均 卷 叶 率% | 防 治 效 果% |
| 灯控施药区 | 0.84 c | 88.72 a |
2002年 | 灯控非施药区 | 3.43 b | 53.96 b |
(8月5日) | 非灯控施药区 | 0.62 c | 91.68 a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7.45 a | --- |
| 灯控施药区 | 0.89 c | 94.19 a |
2003年 | 灯控非施药区 | 6.38 b | 58.32 b |
(8月5日) | 非灯控施药区 | 0.92 c | 93.99 a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15.31 a | --- |
表4 不同处理对稻飞虱的控制结果 | |||
时间 | 处理 | 虫量/100丛 | |
| 灯控施药区 | 150 | |
2002年 | 灯控非施药区 | 1750 | |
(8月5日) | 非灯控施药区 | 185 |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2100 | |
| 灯控施药区 | 195 | |
2003年 | 灯控非施药区 | 2200 | |
(8月5日) | 非灯控施药区 | 230 |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2600 |
2.2.4对天敌的影响
綦江稻区水稻害虫天敌主要是蜘蛛,杀虫灯对蜘蛛没什么影响(见表4)。
由于天敌种群数量偏少,只诱集到极少数的七星螵虫、猎蝽等。
2.2.5对其它害虫的控制效果
从试验调查稻蝗、赤斑黑沫蝉、叶蝉等,灯控区与非灯控区相同处理间虫量有一定差异,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对稻苞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2.3产量测定
灯控非施药区同非灯控施药区,在0.05水平上,667m2产量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低于灯控施药区,又显著高于非灯控非施药区(对照)(见表5).
表明在2002-2003两年水稻害虫发生水平下,灯控能达到施药控制的效果.
2.4对周围作物的害虫控制:杀虫灯诱集的害虫多数是林果及蔬菜害虫。通过观察,灯控区周围林果及蔬菜害虫发生轻于非灯控区。
表5 各个处理单产量 | ||
时 间 | 处理 | 平均产量Kg |
2002年 | 灯控施药区 | 382.90 a |
| 灯控非施药区 | 369.86 b |
| 非灯控施药区 | 364.70 b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351.80 c |
2003年 | 灯控施药区 | 389.62 a |
| 灯控非施药区 | 376.55 b |
| 非灯控施药区 | 379.36 b |
| 非灯控非施药区 | 355.42 c |
2.5使用成本
2.5.1杀虫灯费用
2.5.1.1成本费 由购置费和安装材料、工时费、更换灯管费构成。购置费300元,安装材料、工时费500元,合计800元。按使用寿命5年计,期间更换灯管费按20元计,总计820元,单灯成本164元/每年。
2.5.1.2使用费 主要由电费、人工费组成。5月1日至8月31日,共123天,每天使用11小时,功率0.03Kw,电价0.60元/KWh。电费:0.60×123×11×0.03=24.35元/灯。人工费用(开关灯、管理等)10元,使用费:24.35+10=34.35 元。
2.5.1.3单灯年费用 年总费用:164+34.35=198.35元。年每667m2费用:按每灯有效控制4hm2算,则年每667m2费用为198.35元÷(15×4)=3.30元。
2.5.2化学防治成本 杀虫灯能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则在一般发生年份能减少2次施药防治水稻螟虫。每次农药成本2.00元,工时费4.00元,共计农药成本4.00元,工时费4.00元(因本地第二次防治螟虫时采用病虫兼治的技术,第二次工时费未能省),总计8.00元/667 m2。
2.5.3成本比较 使用杀虫灯控制水稻害虫成本3.30元/667m2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达到相同目的的成本8.00元/667 m2。使用杀虫灯可节约防治成本8.00-3.30=4.70元,单灯可节约成本4.70×4×15=282.00元/年。效果显著。
3.结论与讨论
经过两年试验,在水稻鳞翅目害虫偏重发生的情况下,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螟虫能有效地控制,对一代枯心的控制与用药处理略有差距,但极大地控制了螟虫的危害,在对一代控制的基础上,对第二代的控制就达到了药剂防治的水平;对稻纵卷叶螟有不错的防治效果,与药剂防治有差距;对稻飞虱等有一定的作用,但还远远不能代替用药防治。
笔者认为,在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稻飞虱中等发生的情况下,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不能代替化学防治;在螟虫偏重发生的情况下,可以不施化学药剂。
在产量表中,灯控施药区比非灯控施药区产量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灯控施药区一直处于对害虫的控制状态,降低了基数,而非灯控施药区施药控制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从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对鳞翅目部分害虫的控制,以及使用成本方面,效果、效益是显著的。可以减少施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控技术是根据重大农业害虫趋光、趋波特性而开发的以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为核心的害虫诱控技术。目前已经过 18 年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历程,与传统杀虫灯灯诱工具相比,该技术具有使用安全、效果显著、保护天敌,以及成本低、效益好、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动下,该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在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频振式杀虫灯在光源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