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念头》过去佛山亦有人称“三拜佛”但仍以前者的名称流行。所谓“三拜佛”是由于 “古式”套路中有一摊两伏的次序;每次护手收回四指朝天,形如拜佛,故名。(但今之小念头,已改为“一摊三伏”严格说应为“一摊四拜佛”!)
以《小念头》作为咏春第一首拳套之称别具含义。当一名初学者启蒙之日,教者会以告诫的语气对他说“念头不正、终归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道理很明确:因《小念头》内包含了咏春拳各种基本动作;而日后千变万化的招式,无不靠此等动作组成。若练习者练此初级套路都练不好,日后技术之坏,自不待言。
一个人立身处世,若连小小的一点念头都不能向正途发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难想象了。由此可知,《小念头》一词语带相关。创此名称的人,用心良苦,堪为今日咏春门人在武与德方面作为立身处世之铭。
小念头是要练习者切勿有太多念头或念头太大,可也不能“全无念头”。若杂念太多则必定马虎了事,若念头太大则必无耐性细加研磨。但练习时若全无念头则变成有外形而无内涵。如此一来,别说不能将此套路内各种招式之不同发力方法,及在第一节的内功修为等心法,练至最高境界;甚至连套路内之基本动作及其位置亦难练得正确。故有等练者,虽名义上算是练习了数十年,但一耍出来竟然笨手笨脚毫无法度可言;实与初学者无异。放弃固有的观念 以我个人见解,所谓《小念头》者,尚有一个很大的意义。因为咏春拳的观念,本身就是一套与我国传统拳术浑然不同的崭新拳法。
咏春拳非像过去的拳术般,教授学徒,“以一个固定招式”来消解“另一个固定招式”的方法。因为咏春祖师明白,当你一旦对敌的话,未必知道敌人属何门何派。即使你明白对方根底,也不可能知道对方将会用哪一招数来攻击你。当对方突然施展一招你看也未看清楚的招数攻击你时,在电光火石一刹那间,你决不可能有时间去想应使用何招去消解对方。
再说,即使你明知对方将会以“沉鱼落雁”攻击你,可惜你并不是与对方同属一门派,你也可能偏偏一下子记不起自己所学的招式中有哪一招可以消解对方这一招,那你岂不一样眼睁睁看着敌人的拳头打来连半点办法也没有?
另立簇新念头
咏春拳是一套练习如何随敌之变而变的灵活实用的拳术。这套拳术的重点,不在于多学或少学一招半式,而在于学习如何以活学活用的方式,将“基本”手法配合了“感觉”锻炼,以便将来一旦面对敌人,自可在双方接触之际,既能在瞬间顺着对方来势的变化,予以化解及反击。?
故此,对我而言,《小念头》真正意义,就是要学员首先放弃固有的观念,方能另立一套完全簇新的观念。当然这套簇新的观念,便要靠一个小小的念头从新开始了。
如今,亦有些咏春支流将《小念头》称为《小练头》、《少林头》等。前者是认为是在开头先练小练一会之意;后者认为咏春拳本自少林而来,故以《少林头》作为纪念云云。
不同师门,自有不同立论,虽无可厚非;只是如此一来,便失去上述哲学及教育的意义。
一百零八点手
叶师以前《小念头》拳套相传下来有“一百零八点”手。有关此说本人曾多年以来搜集资料比对及印证最后才发现个中秘密。原来每一单式动作谓之一点。如某些双手一齐做同一动作的(如交叉梗手双枕手双摊手…之类)名为“复合式”作两点计算。而某些单手动作名为“单式”作一点计算。单一个“复合式”或“单式”动作并非有出手起至收拳止计算而是指每一个不同用途的动作为一“式”。举例来说由左“日字冲拳”打出至收拳回腋之间之动作已经是三式计算。
其次序如下——“日字冲拳”、“由摊手变为圈手”、“收拳”。由于这是一招“单式”动作故作“三点”计算。又以开马后之最初一组动作为例“交叉梗手”——“滚手变回交叉摊手”——“收手”。这是四个“复合式”的组合故当作“八点”计算。
过去及现在
事实上叶师日后在香港所传授下来的《小念头》拳套已有增删。甚至叶问宗师在未来香港之前所教的小念头拳套与现时在香港所练的亦略有出入。我不能断言叶师最初所学的小念头拳套有否早经其师。其二师兄(吴仲素——叶宗师早期得技其功最伟)其师叔(梁壁——叶宗师后期修炼全仗其功)等略加修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叶师初投师门时之《小念头》与后来再跟其师叔梁壁时之小念头已有所变化。
至于赞先生时代的《小念头》据极可靠资料证实是跟现目流行的小念头有小部分出入的。当时的小念头确实不折不扣有一百零八点手。但经不抵此数。
比较来说,我还是喜欢现目的一套《小念头》至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改进。
练习要点
《小念头》有一特点——练习时自始至终不移一步。故此练习《小念头》手法时等于同时锻炼下盘功力这就是初学者已开始即可练小念头而无须像其他门派般先练好扎马才能学习初基拳套。咏春拳术重“借力巧打”。故练习咏春拳术必须注意以下的阶段先懂“舍力”继续“卸力”精于卸力方学“借力”
如只讲“以力取胜”遇弱敌可胜遇强敌必败。唯舍力后方能专练“以计取胜”之法如此敌力强弱已属次要。精于卸力敌人齐力再亦难加于我身这时便可反借对方力度以攻对方。
呼吸之法最重要
至于呼吸方面,更要特别注意。练习上述一摊三伏的动作时,应采用“逆呼吸”的方法。”逆呼吸法”又名“逆吐纳法”。此名听起来,似乎很玄很深,可别给这类气功名词一下子吓蒙了;其实“吐纳”就是呼吸的意思。
“逆呼吸法”就是利用小腹(气功术语称此部位为丹田)一收一张的动作,将空气由鼻孔慢慢、深深的吸入肺部。再由口腔慢慢的吐出。由于是利用小腹的运动作用,故与一般人“以扩张肺部来吸入空气;再以肺部来吐出空气的呼吸方式刚好相反,故称为“逆呼吸法”(一般以扩张肺部作为呼吸的方式称为“正呼吸法”)。
若以现代科学解释,因肺部给鸟笼般的胸骨框着;如利用一般的“正呼吸法”,即使如何努力,也只能将肺部作为有限度的横向扩张开来。但采用“逆呼吸法”因小腹往外扩张,而使肺部底下的横膈膜尽量被拉低。于是处于横膈膜之上的肺部便可尽量向下扩张;使更大量的空气被吸入肺部。这样就可令肺部的血管尽量吸收氧气份子了。
有外功步入内功的境界
若能寻得良师指点,以上述法门,配合《一摊三伏》的手法循序渐进,加上下盘的正确姿势,锻炼一段日子之后,身体即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开始炽热,全身血气运行,整个人出汗。若练到这个阶段,即开始步入内功的境界了。
练到更高的程度,将会逐渐感觉到呼吸变得缓慢而深沉了,气血运行渐速,血管扩张全身发烫。如在暖和气温中锻炼,不久便汗流浃背。如严冬中锻炼,则遍体生烟,仿如全身沸腾。前人言:锻炼内功可炼至全身出烟,实非虚言。
乌沙掌与遍体生烟并非传说
如持之以恒,练自最高境界,只要推出一式摊手,便能全掌逐渐变成红色,再逐渐转为紫色。旁观者如以手指置于此掌试探,可感到掌心的冰冷程度超于正常体温。当转为护手时,则全掌突然变白。亦可算练此拳后的怪异之处。
除上述动作外,其他手法皆以不徐不疾的速度打出。这类动作,包括了中段的左右后前揿手、拦手、拂手、枕手、窒手等等。咏春的三式掌法;三式拳种(摊、膀、伏、);上、中、下路的消解手法;连环拳等等,均统统包括在这首看似简短又如柔软的体操拳套中。
舍力、卸力、借力
咏春拳重借力巧打。练习咏春拳,须注意一下三个阶段,先懂舍力、继续卸力、精于卸力、方学借力。如只讲究以力取胜,遇弱敌可胜,遇强敌必败。唯舍力后方能专练以技取胜之法。如此,敌人强弱已属次要。精于卸力,敌人本力再强亦难加于我身。这时便可反借对方的力度反攻。故练习咏春拳必须全身松弛,出手轻柔。若将全身肌肉收紧,出拳时以本力蛮横打去,以为如此便可拳劲刚猛,已是犯了束力(力束于身体而不能尽放)之忌。
拳力轻重,全凭运力之道。若不懂使力,自以为打出千斤之力,打在敌人身上只剩数余。如运用巧力,即使出手看似轻松潇洒,但打在敌人身上的力度却沉重无比。故练习小念头,决不能有半点刚猛的意味。如将此套拳当作柔软体操般去锻炼,持之以恒,日后效果尽显。
点点清与眼随手到
练习小念头时,必须全身放松,心无杂念。扎马时上身不可注力及前后摇晃。扎马后须气往下沉,不可轻浮松懈。有所谓顶天立地、登头平视、涵胸拔背、挺腰收腹必须谨记。
每出手收招、必须“沉肘落膊”、 “眼随手到”。全神贯注各个动作的位置及使力方法上。有头至尾紧钳两膝;此动作主要练习“钳膝力”。使下身由两腿以下,即使施以勾脚类的突袭,亦不容易被对方勾倒。
此外,尾闾内收。收尾闾一个实用的动作是,对敌时不至于习惯性臀部后凸,故能保证身体挺拔,从而头部不会前伸接近敌人拳头遭受攻击。另一个用途是即使被对方以擒拿的方式突然猛拉,也不会因为重心向前而引起跌倒。
练习《一摊三伏》时需目不旁视,眼随手到,呼吸自然。切记重心上浮。谨记上述各点,方可为功。
练习咏春拳讲究“点点清”。意思是指每练一个动作时,出手不可含糊,动作不能混淆。每一连贯动作之间,应略作停顿,动作应快则快,应缓则缓,要有节奏感;最忌赶紧收工,匆匆忙忙了事。
《小念头》内,一招一式,均自有其独特之处。若教者不懂详细解释,或学者不能细心咀嚼个中精妙之处,纵使练习一辈子,亦难练至最高境界。学而不思则惘,此之谓也。
练习小念头虽略感辛苦,但练后不久,即神采奕奕。小念头之功效,非初学者经过明师指点,加上锻炼者长期修炼以后,本身不易感受出来;岂等同一般“柔软体操”或“开头基本招式小练”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