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征集:瓷器、玉器、金银铜器、木器、中国字画、油画、珠宝、钱币、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塑、纺织等
详情咨询:1 8 3 2 6 0 0 3 7 4 4(同微信)
误区一:唯金钱至上,梦想暴富,一举成功
相当多的人踏上古玩和收藏行业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只是想撞大运,发横财。以为遍地的古玩都可以卖高价。一年搞一张齐白石的虾或徐悲鸿的马或一件明清官窑瓷器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碰上,就可变成大富翁。这种投机心理不仅是初入此道人的心态,许多老玩家亦乐此不疲,每天寻觅于古玩市场和店铺,遇有带款的“官窑”、名人字画,如获至宝非买下不可,期望一转手就挣一大笔。
误区二:唯书本至上,照猫画虎,按图索骥
搞古玩收藏的人,一般不离开书本,特别是工具书,随时随地都要翻阅查考。历代年号,名人堂号室名,印章题款等等,都需要资料的帮助。据说明清两代光瓷器的斋名、人名和吉语款达千种之多,古代钱币更是名目繁多。古代、近现代书画名家分门别类,都是一本厚厚的大典。人们渴求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读书中享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情趣,从读书中学到了鉴别真赝的理论知识,抑或查到了自己所需资料,乐趣是无尽的。
误区三:唯专家至上,偏听偏信,不学无术
伴随着古玩收藏行业的兴起,一大批文物鉴定专家也先后“揭竿而起”,各种名目的“中心”“小组”也挂牌而出。经营古玩的老前辈见多识广,自然成为中流砥柱、市场的宠儿。一些非此门的专家学者也都跃跃欲试。变成了无所不知的“专家”,在那里“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有误人子弟之嫌!一些以盈利为己任的“专家”昧着良心,假的说成真的,真的变成假的。只要多给钱,什么招数都有。可怜我们的许多古玩收藏者投师无门,只唯专家是从,所抱之物若说其真,则欣喜若狂;若假,则四目茫然,若不真不假,不知所云,奈何!
误区四:唯捡漏至上,心存侥幸,自以为是
“捡漏”这个词大概是古玩收藏界创造并专用的名词。笔者通过长期的市场观察和自己的实战经验,觉得“漏”总是有的。因为古玩收藏本身并没有标准的或法定的价格,卖家赚取的多少和买家花费的多少有其多种因素,均属正常的交易,叫“捡漏”或“卖漏”未尝不可。有些人不去下功夫学习和研究鉴定真伪的本领,更不愿白耗时间和精力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他们总是觉得那稀世珍宝的“大漏”“天漏”摆地摊的商贩或农村山沟里的“乡下佬”们不知“宝”为何物,若以低价购入为我所得,岂不美哉!
误区五:唯价廉至上,只图便宜,不知是当
俗话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此话很有道理。可大多数人还都贪图便宜。古玩收藏行业里的一些人尤为突出。真正出入大拍卖行一掷千金拍高档真、稀、绝品的是一个极少数群体。而游走于地摊和出入店铺或小拍卖行的大部分是工薪阶层,花钱容易挣钱难。若闲置资金购买一些到代价位的好东西,既赏心悦目又可增值,正所谓有识之士讲的“长线投资”将会获得更大利益。然而这种情况只占少数。
误区六:唯多杂至上,以量取胜、杂而不精
由单一向多元、低级向高级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知识是玩家和藏家的普遍规律。但有相当多的人兴趣广泛,见什么爱什么,觉得玩单项乏味,杂项有意思。况且,可以针对不同的买家,辐射的面大,获取利润的机会也多,于是“钱币论斤称,瓷器整车拉,书画成捆买,玉件满地扔”。粗劣杂陈,多多益善。日久天长堆积的“古玩杂项”非但生不出多少利润来,可能本钱都回不来。处理舍不得,放那又是一块病,难道给儿孙留下一堆破烂?
误区七:唯奇异至上,弄巧成拙,误入歧途
今日作伪造假者远非昔日可比。不但继承传统,而且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并且出现专业分工的流水线。有人说达到了“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此话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