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 - 原料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力木属。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同时,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的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
1.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其木质坚硬,色泽紫黑、凝重,手感沉重,年轮成纹丝状,纹理纤细,有不规则蟹爪纹。紫檀木又分老紫檀木和新紫檀木。老紫檀木呈紫黑色,浸水不掉色,新紫檀木呈现褐红色、暗红色或深紫色,浸水会掉色。
2.酸枝木俗称老红木。木质坚硬沉重,经久耐用,能沉于水中,结构细密呈柠檬红色、深紫红色、紫黑色条纹,加工时散发出一种刺鼻酸味的辛香,故称为酸枝木。 酸枝是清代红木家具主要的原料。用酸枝制作的家具,即使几百年后,只要稍加揩漆润泽,依旧焕然若新。可见酸枝木质之优良,早为世人瞩目。酸枝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产地主要有印度、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原先在中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也有出产。酸枝木色有深红色和浅红色两种,一般,有“油脂”的质量上乘,结构细密,性坚质重,可沉于水。特别明显之处是在深红色中还常常夹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条纹,纹理既清晰又富有变化。酸枝家具经打磨髹漆,平整润滑,光泽耐久,给人一种淳厚含蓄的美。酸枝北方称“红木”,江浙地区称“老红木”,故酸枝家具除广东地区外几乎都称红木家具或老红木家具。清代的红木家具很多是酸枝家具,即老红木家具。尤其是清代中期,不仅数量多,而且木材质量比较好,制造工艺也多精美。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它是真正的红木家具。
3.乌木颜色乌黑发亮,结构细密凝重,有油脂感。乌木多见制作筷子、墨盒之类小件,少见制作家具。
4.花梨木又称香红木,与酸枝木构成相近,其木质坚硬,色呈赤共同或红紫,纹理呈雨线状,色泽柔和,重量较轻,能浮于水中,形似木筋。市场上的红木家具以花梨木居多。
5.鸡翅木又叫“红豆木”,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就是对它的隐喻。木质坚硬,颜色分为黑、白、紫3种颜色,形似鸡翅羽毛状,色彩艳丽明快。但因含有细微沙砾等杂质,故难以加工,宜做装饰边角材料。市场上很难见到成套的鸡翅木家具。
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大涌
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刻有盘龙的红木接力火炬棒就出自于中山市的大涌镇。从而这个有着悠久民间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大涌,被世人所认识。江泽民主席亲手在新世纪坛采集了火种,点燃了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传送火炬,由此,那根精雕细刻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红木龙头棒,经各地的体育精英之手传遍了祖国大地。 中山市的大涌镇,与整个中山市一样,在香山立县前,属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后,与沙溪等区域属龙眼都;清道光初年始属隆都;光绪初年属隆镇;宣统二年(1910年)属二区(1930年曾属西乡区,1931年又属二区);1952年属十二区;1957年称为大涌乡;1958年并入沙溪公社;1966年分出沙溪,称大涌公社;1983年称大涌区;1986年12月改称为大涌镇沿袭至今。
在大涌,从清代中期开始,民间工艺的工匠由分散的穿街过巷模式,发展成较集中、家族式、群体性、专业化等模式。清末民初时,大涌有一家“财记”雕刻社是很出名的,虽然,“财记”的老板不是本地人,但按惯例,此人出生于大涌,也可说是大涌人了。清代安堂所建的北极殿中的盘龙木雕、菩提吊屏;明代始建,清代改建的林氏宗祠中的人物故事浮雕台梁等雕刻艺术,足以代表了大涌清代以来的木雕艺术之光彩。在清末,广东有两套雕刻精美的“十八罗汉”木雕,其中一套就摆设在“大觉古寺”的大殿内。可惜在“文革动乱”时代散失,虽然1994年由潮汕的工匠重雕了一套摆设在原处,但与原来的那套相差悬殊,不可比照,成为憾事。
作为加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木材干燥是红木家具生产厂家和购买者也是应该重视的。木材经只有过正确的干燥后,才能避免或减轻开裂和变形,更好的提升家具的质量,提高家具的力学强度,使家具更加牢固,耐用。改善加工性能(如易于刨光,呈现光泽和花纹,提高结合强度和装饰性能等)。在生产家具前必须把使用的木材干燥到使用家具地区的温度,湿度相适应的木材平衡汗水率,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木材含水率因受使用地区湿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引起木材的胀缩,翘曲和开裂,保证产品质量。否则,其他加工做的再好,木材干燥没有到位,家具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好的材料也不能做出好的家具,尤其在北方地区更是如此,更应重视原材料干燥这一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