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修复,省古建设计研究院依据清代重修的凌云寺面貌为样本,还原清朝建筑的风格。因为凌云寺混杂有元代、明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清代风格最为明显。大雄宝殿的柱头、担梁,全部用进口的缅甸柚木,无一根杂木。屋顶的小琉璃瓦则采用了现代技术,铺设卷材防水层、抹上水泥沙浆保护层,最后用棉花、石灰、水混合而成的锤灰将小琉璃瓦黏合起来。“这样小琉璃瓦就不会漏水了。”
除了建筑的修缮外,古寺还进行了“内”修
早在5年前,凌云寺开始四方收集历史资料,整修《乐山大佛凌云寺志》。由于几经迭变,凌云寺所存的文献荡然无存,只能从其他途径找寻历史。除了查大量史书、志书,“凌云山上还保存了不少文1物,比如佛像、碑记、石刻、牌匾等等,都是唐代以来留传下来的,可以从中考证凌云寺的部分历史。”参与修志的蒋慧深说,编者们还实地走访了至今健在的僧1人,从他们的叙述中记录下凌云寺的历史片段.
古建筑使用的各种琉璃瓦:板瓦(底瓦)、筒瓦(盖瓦)、勾头(猫头)、滴水(流水)、脊瓦、挡勾等。
其他装饰配件有:吻兽(鱼尾吻、正吻、卷尾吻)、垂兽(背兽、套兽、鱼尾兽)、走兽(龙、凤、麒麟、狮)、挑角(凤头、卷草)。
宝顶及屋顶装饰品: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
可用于园林亭子、亭台楼阁、寺庙建筑、牌楼等仿古类建筑。
常见颜色:大红,玫瑰红,草绿,深蓝,金黄,暗紫,孔雀蓝,孔雀绿等等。
西安都城隍庙
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的西安都城隍庙是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也是国1家级重点文1物保护单位。600多年来,虽历经沧桑,但宏伟依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清代曾屡建屡毁。庙院规模宏大,分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现仅存有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雄伟状观,顶覆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图案花纹,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殿内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