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在红木家具中的意义
竹青翠挺拨,奇姿出众。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竹竿节节挺拨,有拨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爱为它们赋诗、投墨,予以赞美。在民间传统中有用放爆竹以除旧迎新、除邪恶报平安的习俗。所以竹在中国的装饰绘画上亦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太师椅”的由来
太师椅,作为中国古代用官衔命名的坐具,是尊贵地位与高雅品位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师椅的形制不断发生着变化,直到清代才最终定型,尽管外形发生了诸多改变,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是恒定的,那份高贵、受人敬仰的礼遇是不变的…… 关于太师椅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关系到两位迥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尽管他们生活的年代、个人品行和才学都不相同,却都留下了一段与太师椅有关的传奇故事。 太师椅传说中的一位主人公是秦桧。“太师椅”的亮相是在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文中描述了秦桧与太师椅的典故。话说一日,官拜太师的奸臣秦桧闲来无事,小坐休憩,不知何故头巾竟无故坠落,僚臣吴渊遂拾起恭恭敬敬地为太师戴上。以此为灵感,吴渊立即命人赶制了一种荷叶托首,安在了秦太师的椅子上,“太师椅”便由此产生。 第二位是明代才子文征明,故事里的太师椅也并不是圈椅而是交椅。这把作为文征明日用坐具的交椅,在他死后传到了曾孙文震孟的手中,后来文震孟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为文征明有“文太史”之称,“太史”谐音“太师”,且这把交椅的后世主人文震孟官拜太师,所以就得名“太师椅”了。
作为加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木材干燥是红木家具生产厂家和购买者也是应该重视的。木材经只有过正确的干燥后,才能避免或减轻开裂和变形,更好的提升家具的质量,提高家具的力学强度,使家具更加牢固,耐用。改善加工性能(如易于刨光,呈现光泽和花纹,提高结合强度和装饰性能等)。在生产家具前必须把使用的木材干燥到使用家具地区的温度,湿度相适应的木材平衡汗水率,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木材含水率因受使用地区湿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引起木材的胀缩,翘曲和开裂,保证产品质量。否则,其他加工做的再好,木材干燥没有到位,家具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好的材料也不能做出好的家具,尤其在北方地区更是如此,更应重视原材料干燥这一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