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史前石城墙体惊现“石雕人面像(下)
经考古调查与勘探,专家发现,石峁城址是以“皇城台”为中心套合着内城和外城。“皇城台”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8万平方米的台顶分布着成组的宫殿、池苑等建筑。其周边堑山砌筑着坚固雄厚的护坡石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达70米的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犹如巍峨的阶梯式金字塔。
孙周勇表示,从今年新考古调查来看,“皇城台”是以石头做护墙,由错落有致的一个个护坡构成的形象,犹如一个金字塔。目前,考古队发现大概有九级石墙护坡、护墙,如此以来就存在一个至少九级的成叠状的护坡护墙将皇城台紧紧包围起来,“其复杂程度和建筑难度真是难以想象”。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在“皇城台”的台顶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此处还存在着壁画、鳄鱼骨板、鸵鸟蛋壳等珍贵文物。史前人类的文明交流能力和网络,实在让人惊讶不已。这些“奢侈品”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呢?
孙周勇说,重要的是石雕人头像和菱形眼睛装饰的大量发现,说明石峁存在一个掌握宗教权的巫觋阶层。他们通过对城址墙体的“装饰”,不仅使这个墙体得到美观,而且产生一种威慑感,使其它地方服从自己的信仰中心地位。
当然,在普遍信仰宗教的史前时代,为增强某一城址的宗教感或神秘感而布置的“装饰”,不仅仅限于石雕人头像。在石峁遗址,专家还发现了“墙内藏玉”和在墙基、城门附近埋人骨等现象,都是在处心积虑地以“通灵”方式祈求石峁城址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保佑。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长期以来,人们谈起雕塑艺术往往“言必称希腊”。但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存在着修建石城的传统,层级式存在的中小石城或许会“自然促生”出某些被赋予宗教重要性的城址。它既能防御外敌、减少未知的恐惧,又能以“石雕人面像”给予人以超自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