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造。现在我们看到的楼是明万历年间重建的。钟楼坐北朝南,宛如城楼,通高17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的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重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两端有一对相向倒立的鳌鱼,脊刹为葫芦珠刹。桁梁刻有“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字样。
普通陶质瓦片,又称“布瓦”,其质地粗糙,吸水性强,雨天,雨水从粗糙的瓦面渗入,瓦片不仅容易漏雨,重量也随之增加。这样,布瓦的重量随着天气变化时轻时重,不仅危及房屋承重的稳定性,甚至威胁到屋内住户的安全。琉璃瓦上釉时采用浇釉的手法,有釉的一面光滑不吸水,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保护木结构的房屋。同时,单片的琉璃瓦尽管比普通布瓦略重,它的重量却是稳定不变的,不易损伤梁柱。而琉璃瓦不施釉的一面则很粗糙。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双侧斜坡式,粗糙的内侧可以与屋顶的泥土牢牢地抓在一起,保证瓦片不会掉落。
防水性和稳定性使琉璃瓦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琉璃高昂的造价又使得它诞生以来就仅限于重要的建筑使用,成为既有财力又有权势的皇室shou选之物。在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皇室逐渐垄断了琉璃的使用权,《大清会典》中更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纳入封建等级制度:非皇家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使用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