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 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 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文物区】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组成,历经风雨,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 年(1672)修复。早在唐代,武侯祠已经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唐朝大诗人杜甫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它与先主庙 、惠陵(刘备墓)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六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祠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馆内文物荟萃,唐及后代关于诸葛亮和三国文化的碑刻50余通,清代以来的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馆内收藏有钟、鼓、鼎古文物及字画数千件,三国文化的典籍数万册。此外,还有“三国文化陈列”、“孔明苑”、“群贤堂”、 “结义楼”、 “香叶轩”、“桃园”、“游客中心”等集参观、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景点和服务设施,环境优美,内容丰富。锦里 古街和园林区分别在古建筑群的东侧和西侧。
我们常常对周遭的事物感觉习以为常,忽略其中的美好。我以前在武汉大学读书,各个时节总有不少游客来到我们的校园。我却是很少去体会校园的美丽,因为都忙于各种学习和活动了。旅行正是这样,其实我们的身边就有上帝创造的美景,只是时常被我们忽略了。而当我们抽出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也可能是习以为常的风景,而我们却会赞叹不已。
罗马书1章20节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当我们看到神创造的自然风光,或是神最杰出的作品——人所创作的人文景点,建筑、雕塑、绘画等等时,不由得就将荣耀归给神。这时候,我们的目光也从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回归到神,回归到敬拜赞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