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足够信任学校呢?那就完全不同了。家长和学校站在同一个教育立场,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孩子在学校时,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在家时,家长努力打造好积极的正能量场,做好孩子的玩伴,不给孩子负向的引导,这样家校才能形成合力,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极。
如果做到了尊重和信任,那家校双方都会收获自由,这才是家校关系该有的模式和状态。一方面,学校可以自由地开展教育教学计划,自由地按照孩子的成长方案进行设计和实施,不但不会担心家长有阻碍和质疑,还会因为家长的配合而使教育效果倍增。另一方面,家长也会从焦虑和茫然中摆脱出来,回归到家庭和工作角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关照自身能量的调节,找到自己全新的生活节奏和状态。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圆满,生命才更加丰盈,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们积极、正面的教育,传递给孩子满满的正能量。
怎么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孩子的主动性,从婴儿就开始了。出生一个多月的婴儿,吸吮手指,我认为这是他主动性的第个标志。吃手指,尝味道。到3个多月的时候,对周围的东西开始够、拿。到8-12个月,可以推开遮挡物找藏在后面的东西,这都是主动性。
一是要激发兴趣点,培养主动性
我概括一下,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有这样七个方法:多体验唤醒潜能,多读书开阔视野,创造发展想象力与好奇心的支持环境,鼓励质疑,发现和珍惜特长,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成功的体验。
我来解释一下突破“习得性无助”的误区。习得性无助,就是经过努力,多次尝试不成功,绝望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是: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我永远也不会做,我肯定做不好,我不想做了。有时候,孩子这种情绪就叫习得性无助。积极心理学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他认为,人从小形成的解释风格非常关键,如果你不干预,会影响你一辈子。
3、习惯
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想想也对,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他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他怎么对人,怎么处事?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实际上体育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我们针对一个习惯无论是运动还是阅读,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这是在家庭里面非常需要的。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个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一生。在家庭教育当中,把这三件事情好好抓好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