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纺织印染废水水质
麻纺织印染废水中主要含有纺织纤维上的污物、油脂、盐类以及加工过程中附加的各种浆料、染料、表面活性剂、助剂、酸碱等。麻纺织印染废水特点是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色度深且多变,pH变化大,水量水质变化大。
二、麻纺织印染废水的危害
麻纺织印染废水中残存的染料组分,即使浓度很低,排入水体也会造成水体透光率和水体中气体溶解度的降低,会影响水中各种生物的生长,从而破坏水体纯度和水生生物的食物链,最终将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麻纺织印染废水的脱色治理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环境工程界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混凝沉淀法可降低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的色度, 去除呈胶体状态的染料。常用的混凝剂分无机盐类(如硫酸铝、明矾、三氯化铁等) 和高分子混凝剂(如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酸鞍PAM) 两种; 气浮法针对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中含有机的胶体颗粒、呈乳浊状的各种油脂类杂质、细小纤维和疏水性合成纤维的纤毛等, 预先使用混凝剂进行混凝, 则分离效果更佳; 电解法以往多用于处理含、含铬电镀废水, 近年来开始用于处理, 该法的脱色效果显著, 产泥量少, 处理时间短, 但电耗和电极材料消耗较大, 宜用于小水量废水处理; 氧化脱色法可用于经生物法、混凝法处理后仍有较深颜色的出水的进一步脱色处理, 主要有氯氧化法、臭氧化法和光氧化法。
四、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设备的优点
1、公司研发生产的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设备经碳钢防腐处理或采用不锈钢构件,现场拼接组合而成,重量轻巧,易于运输,方便安装;
2、采用玻璃钢、碳钢、不锈钢防腐结构,具有耐腐蚀、抗老化等优良特性,使用寿命长达60 年以上;
3、放置于地表以下,设备上面的地表可作为绿化或其他用地,不需要建房及采暖、保温。实现了系统的集成,减少占地面积;
4、无污染,无噪声,无异味,减少二次污染;
5、不受废水量的限制,机动灵活,可单个使用,也可多个联合使用。
6、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设备有PLC全自动电气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报警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平时一般不需要专人管理,只需适时地对麻纺织印染废水处理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管理费用小。
我国现状
纺织工业发展主要阻碍之一是环保节能(低碳)问题,环保的主要问题是废水,而约80%纺织废水来自于印染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23亿吨,居各工业行业第3位,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0.60%。纺织工业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量31.4万吨,居各工业行业第4位,占全国工业废水CODCr的7.76%。该数据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实际数据可能要大很多。实际上印染行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比重占99.6%,非公有制企业占95%,大量小企业数据并未统计在内。若以纤维加工量的70%需进行印染加工计,则年排放废水约在30亿吨左右。 印染厂废水处理的问题分析 印染厂废水处理成功的实例较多,但是成效不佳的也不少,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印染厂未分析自身废水特质(水质、水量),照搬他厂经验,结果往往不理想。(2)将城市污水处理的设计规范,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仅仅改变一些参数,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早期,大型印染厂废水集中处理,都由大型设计院负责,而其对印染废水性质不够深入了解,造成很大损失。(3)新技术、新工艺、新药剂未经中试,直接用于工程,造成很多失败。新技术多应经过小试、中试,才能用于工程,一般试规模是工程水量的3%~5%,即最多放大20倍左右。实验室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难有成功案例。工程应该采用最成熟、最稳妥的技术。(4)生产工艺相近的废水,可采用相似的处理工艺,但也要根据水质、水量适当调整技术参数,保证处理水平。(5)实际运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不当,未根据废水变化作适当调整,也是运行不稳定的原因。
丝的兴起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PVA浆料、人造丝碱解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类物质)、新型助剂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其COD浓度也由原来的数百mg/L上升到2000~3000mg/L,从而使原有的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从70%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受到严重挑战;传统的化学沉淀和气浮法对这类印染废水的COD去除率也仅为30%左右。因此开发经济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日益成为当今环保行业关注的课题。
常用工艺流程
针对印染的水质情况,并结合此种废水常用的处理工艺,废水处理流程定为:“预处理+好氧+脱色工艺”
1、预处理
根据不同行业的染整废水分别采用相应的预处理措施,通过调节池、气浮等其他工艺将废水进行预处理,使废水可进行后续的生化处理。
2.好氧部分选择脱氮效果好,运行稳定,且造价低的好氧工艺,一般常用A/O活性污泥法,若有特殊要求,可根据情况对好氧工艺进行变换。
3.根据染整废水的特点,一般颜色较深,色度需要特别处理,一般采用芬顿氧化法脱色处理。根据厂家废水色度特点及要求,也可采用脱色剂等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