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该技术原来提出时,一方面是使部分根系处于土壤干燥的区域(干燥区)中,作物受到水分胁迫,根部形成大量脱落酸,传送到叶片,气孔开度减少,降低蒸腾耗水量;另一方面,使部分根系处于灌水的区域(湿润区)中,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满足正常的生理活动的需要。干燥区和湿润区交替灌溉。交替胁迫后次生根大量增加,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该技术在实用中改为隔沟交替灌溉系统,交替灌溉系统等。甘肃省推行大田玉米隔沟交替灌水技术,在保持高产下节水33.3%,效果显著,且投入不增加,因此在几年前被列为当地节水技术推广计划。[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是命脉中的命脉,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王晓东介绍说。1952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区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大面积电力灌溉的开始。自1996年开始,中国先后对393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亿公斤,增加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75。《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力争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 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