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
第二是在进行重大项目时,需要进行公民投1票,通过民主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在此之后就是透明性,不能偷偷摸摸的,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就对古建筑进行大面积的施工。
需要写清项目的名称、许可、施工单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竣工后的效果图及投诉电话等。另外,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不是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提高普遍的教育水准,同时也需要媒体的监督。
在进行了多年古建筑保护的努力之后,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对此方振宁表示,自己依然会坚持下去,“如果我能通过媒体让大家知道,让更多的人觉悟,学习着去保护这个城市、建筑,或者说有书留下来,这就是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