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银为原料制作的摆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居家办公之首xuan摆件。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2] 纯银摆件 皇家金银细工(14张)纯银摆件的日常保养:外表可用擦银布擦拭,如遇发黑情况请使用专业洗银水擦洗。家庭清洗可采用牙膏和柠檬水,擦洗干净即可。如果过度氧化,则需送专业的清洗工厂清洗。[2] 铜摆件编辑以铜为主要原料的摆件,让人类认识铜,知道铜,铜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一样悠久。早在一万年前,古埃及和西亚人就学会用铜制作很多生活上的东西和装饰品,铜还出现在象形文字中过,古埃及人用带圈的十字架表示铜, 含义是“永恒的生命”。在始皇帝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qi,化作铜汁,铸成十二个金人,矗立咸阳宫殿前在……此后至今,铜制品逐渐参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铜摆件在现实中被大部分的人们所熟知,也让人们对摆件有更多的了解。
绿松石雕件精品级作品
绿松石雕件精品级作品就是料子一般,但是雕刻工艺精湛,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以精湛的雕刻工艺弥补了料子的缺陷或是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换句话说,是雕刻师“救”了这块料。这样的雕件也是极为难得的,它充分的表现了雕刻师的匠心独运,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
绿松石雕件普通级作品
石雕件普通级作品就是料子一般,雕刻工艺不太细致的普通雕件。这样成色和级别的雕件在市场上存量极大,可以说达到泛滥的程度,只能作为佩戴和把玩的实用品,基本上不具备收藏前景和升值保值的潜力。还有一种情况是料子还不错,但是雕刻工艺粗糙,也就是说,雕刻师“糟蹋”了这块料子,这种我们也归到普通级里。
竹林山观音寺天公炉1946年,因台湾日治时期结束,信众将天照大神请出,迎回十八手观音佛祖,信徒提议改建为传统台湾式寺庙,新庙於1949年完成,并更名为「竹林山观音寺」。[1] 该寺重建後开放式参拜中庭设计为其主体特色。战後,信众日益增加,将原有十八坪位轮值祭祀区以及新加入之区域重新调整为三大轮值区:直属坪位、巡回坪位、正炉坪位,共二十二个坪位,日後各地参予者众,轮值区域增为二十四至二十六;1970年代中期(1977年),再次召开会议重新调整整并,而为现今范围扩及北台湾四个县市十五个乡镇市的二十个坪位之规模。此时竹林山寺重修,大殿是由名匠陈己堂施作,三川殿由廖石城操刀。竹林山观音寺早期曾赞助文化大学棒球队,该队名为竹林山。并举办过全国性体育竞赛,邀请国外选手参加。为了奖励清寒优各级学校学生,设立奖学金,每年定期颁发,受惠学生已经有好几千名。提供青年朋友户外活动场所,寺内设置完善之露营区,免费开放。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十月,兴建鹤龄交谊中川及图书馆,提供老人休闲娱乐活动及提昇良好的读书环境。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兴建网球场四座,免费供各界人士打球,使运动人口增加不少。为宣扬台湾文化,教孝,教忠,後花园围墙上,由各地信徒捐献经费,塑造以忠、孝、节、义为题材雕像,人物鲜活生动,颇受各界人土的赞许。为扩大服务民众,兴建二千五百建坪的青年活动俱乐部。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元宵节,台北县花灯展览就在这幢建筑物举行,游客超过百万人,为节庆掀起高潮。[1] 竹林山观音寺1950年从日式建筑改建为台式建筑,历经半世纪岁月,庙体建材日渐腐朽,多届董监事研商後,决定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九月二十八日动土改建,工程历时十二年馀,共耗资新台币廿亿元,於民国一○一年(2012年)十二月九日重建入火安座大典後,正式重新启用。该寺另建全台首见的「环保香炉」,直径四.二台尺,重三千五百公斤,内藏暗管和抽风马达,可将烟雾往下抽出,让信众烧香不再睁不开眼或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