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的草屋手工作坊开始进行着艰苦的创业,“晴天做砖瓦,雨天捏脊兽,丰年在家干,在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湖北当砖瓦匠人,手艺传遍中原大地。窑厂经历几百年沧桑多变自然灾害和战乱,砖瓦业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过数百次的改进,几十代人用辛勤的劳动精心的创作积累了砖瓦业界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日寇侵略十年浩劫砖瓦厂只剩残垣,对古老的窑厂进行技术改造,从原来的手工制造转化为半机械化生产,从传统的土窑更新为推板窑,产品质量得到跨越性提高。
②在40年代,生产仿古琉璃瓦的窑厂经历几百年沧桑多变自然灾害和战乱,仿古琉璃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过数百次的改进,几十代人用辛勤的劳动精心的创作积累了砖瓦业界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③50年代,仿古琉璃瓦从原来的手工制造转化为半机械化生产,从传统的土窑更新为推板窑,产品质量得到跨越性提高;
④60年代,建筑的色彩运用较强地表现出不同朝代的审美习惯。例如,南北朝至隋唐,宫殿、庙宇建筑多用白墙、红柱,或在柱、访、斗拱 上施以各种彩绘,青瓦或琉璃剪边屋顶。
沿深巷拾阶而上便到仪门,石门额刻有“五仙古观”4个大字,为清同治十年(1871)两广总督瑞麟所书。仪门之东一小学内有环砌砖栏之池,池内有块纵横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处,形似大足印。池内石刻“仙人姆迹”4字。印下有一泉眼,名为佗泉,为广州古城内仅存两泉之一,故印内一泓清水,终年不竭。池连浓荫覆盖,清风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