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变或清澈见底,几天后变为“黑臭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用于苗种培育的池塘面积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为宜。池埂、池底夯实,池底平整,最hao铺垫15~20cm的淤泥。进排水设拦鱼密网,池中投放占总面积1/4的浮萍。
放苗前按常规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机肥0.3~0.5kg,隔1~2天搅动池底一次,7~10天轮虫达高峰时投放鱼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养时水温差不超过2℃。
在培育过程中少量勤注新水,追施发酵的鸡粪汁,培养天然饵料生物。池中出现大型枝角类,用0.3g/立方米~0.5g/立方米敌百chong杀灭,若天然饵料不足,
可增投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饲料。当鱼苗长至2.5~3cm时即可分塘稀养或销售。
一定要在卵黄囊消失前下苗,中间还有3天吃什么,鳃丝外露时活的食物吃不了。我的观察开口是吃藻类。如果是培水肥水育苗,就需要换算时间准确,这就是为什么水培早了虫抬苗的原因,时间的把握很重要。水花的生理发育过程,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泛起,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泛起稀疏的玄色素。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