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图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这些图像作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积淀,再现了当时女子美丽、端淑、勤劳、智慧的形象,还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状态、艺术品位与精神追求……这些瓷画仕女图,传达出不同境遇下女子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
深闺独处
清代,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普通人家女子,在父权、夫权与族权等约束下,其生活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如不许进香礼佛、不许到茶馆听书、不许去戏园看戏等等。可以说,独处深闺是当时多数女子的主要生活方式,瓷器上也常常见有此类题材的画面。
清康熙青花仕女图故宫博物院藏
盘里面以青花绘一位仕女,她右手展扇,扇面上精妙的文人山水图衬托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与高雅的生活格调。
的消遣活动内容。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其造型也是千姿百态,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等。
对于喜欢送礼青花瓷礼品的朋友,就一定不会错过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制品,一个顶盛时期的制品,绝对称得上是经典。而给自己的收藏好友,送上如此经典的礼品,那又是怎么一个“好”字了得呢?下面,由小编给你支15招,都你如何鉴定康熙青花瓷制品,送礼更轻松!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山水,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青花松竹梅纹花口盘
一 、古陶瓷鉴定方法
陶瓷材质和存世时间相关的不可复制的特征只有两个:一是材料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量,它是材料形成时确定的原始身份代码;二是时效产生的材料表观改变,如:表面裂纹、老化失光、疏松、剥落、侵蚀着色等。
第一特征是绝对不可人工改变的,是材料存世年代鉴定的基本依据。但受限于实验条件,不是想测就能测的,只有大的专门研究机构或鉴定单位才会装备这样的仪器。放射性元素衰变量测定材料存世时间大约有10%左右的误差,可确定材料生成的年代区间,不能精确断代。例如:元青花存世约700年,测出的结果会是630年~770年,这期间可能有朝代变更。
青花花卉纹盘
第二特征可以人工制造,但容易识别。材料的时效处理工艺有人工时效和自然时效两种方法。自然老化属于自然时效,作旧属于人工时效。但是,人工时效和自然时效产生的材料表观特征是完全不同的。例如:陶瓷表面裂纹,造假者对新瓷器采用加热急冷的人工时效方法形成表面裂纹,再往裂纹里涂抹灰土等作旧。这种人造裂纹很不自然,一眼即可识别。自然时效形成裂纹有3个原因:一是热应力释放造成,二是组织应力释放造成,三是自然温度变化导致材料热胀冷缩反复疲劳造成。热应力裂纹出现在尺寸形状急剧变化的应力集中部位,并由此向外扩展;组织应力裂纹出现于材料成分急剧变化的部位,并由此向外扩展;疲劳裂纹是在春夏秋冬的小温差下缓慢形成的,它表现为前两种裂纹的扩展和次生,而不单独形成新的裂纹。因此,自然时效裂纹象树干一样,有早期形成的主干,有中期形成的次干,有近期形成的末梢。主干裂纹宽而末梢裂纹窄,其分布也很有规律,人工时效永远做不出来这些特征。那些通体布满均匀的、看不出层次和走向的裂纹的瓷器,绝大多数是人工仿制的,不管它颜色如何老旧。
由于第一特征不可复制,可以“一票认定”瓷器的制造年代。
由于第二特征可以人造,只要发现第二特征的表面裂纹、老化失光、疏松、剥落、侵蚀着色等诸项中任何一项有人工痕迹,即可一票否决。当然,各项特征的审定都是有其独特规律的。
除了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外,其它特征都及其容易仿制的天衣无缝,甚至登峰造极。如:器形、胎料粗细和化学成分、釉彩的粗细和化学成分、呈色、制作工艺、烧结方法(柴、煤、电或气烧)和温度、文字款识、纹饰绘画的题材和风格、绘画技巧的运用和运笔习惯等等,都是可以复制的,只能作为鉴定的参考,算做参考特征。
综上所述,古瓷鉴定的次序和方法如下:
1 根据基本特征确定瓷器的制成年代;
2 根据参考特征确定具体的制造朝代。
青花缠枝花纹盘
只要按这2点去做就足够了。即使你对古瓷器不是很了解,也不至于把新仿的瓷器当古瓷买。不过,做鉴定的时候必须坚持两个原则:(1)心无杂念。不要想“这东西是哪来的?”、“这是谁的东西?”、“有多大价值?”、“是真是假会有什么结果或影响?”,等等。如果不能排除杂念,零级鉴定师的资格也不够,不具备搞收藏和从事鉴定职业的基本条件。(2)进行第一步骤鉴定时,即:分析基本特征断其新旧时,先不要看参考特征,禁止把参考特征与基本特征混用;同样,基本特征鉴定完成后进入第二步参考特征鉴定时,只看参考特征。
二 、关于经验鉴定法的评论
上述鉴定方法虽然也有些经验鉴定的成分,但核心技术是对陶瓷人工时效特征和自然时效特征的识别,对于只有粗浅经验或书本知识的人,也能应用。这里所说的经验鉴定法,是指那些对古董非常熟悉、见多识广的鉴定专家或古董商人广泛使用的鉴定方法。其基本要领是:望、看、拿、摸、闻、敲。望,指远看,观察器物的风格、气韵、光泽,以形成第一印象;看,指近距离观察或用放大镜观察各种细节,寻找仿制的痕迹和时代特征;拿,指掂重量;摸,指获得手感;闻、敲不用说了,也有用不着闻、敲的。实际鉴定时,这些鉴定步骤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给人的感觉是“他连看都不怎么看就出来鉴定结果了”,很神奇。
青花缠枝牡丹纹扁执壶
这样的经验鉴定很少有人能够掌握,奉劝大家不要模仿,交足了“学费”也未必有多少长进。有些搞了一辈子收藏却买了一辈子假货的人,都是这样模仿出来的。
经验鉴定的次序和选购古瓷器的次序相同,先望一眼,感觉可以才会拿、看、摸。没有足够经验的人要先学鉴定,在首先确定了不买的前提下学习鉴定,否则无法控制杂念,鉴定学不会,买的还一定是赝品。
即使是专家级鉴定师,用经验鉴定法也有交学费的时候。例如:遇到高仿品或遇到他不是很熟悉的品种,会经常出错。于是专家会告诉我们:和馆藏品一样的东西不要碰,不开门的东西或没有相似瓷片或考古依据的东西不要碰,在各种市场能见到两件以上的东西不要碰……等等。经验再加上这些戒律,可以减少失误,但许多时候却能把真的看成仿的,古的看成新的,放弃很多机会,误判许多珍品,损人又不利己,代价也很可观。
青花双凤纹高足碗
三 、元青花鉴定的探讨
元青花瓷器因为其存世稀少、制作精美而深受人们喜爱,又因为关于元青花的种种故事、传说和猜测无法考证、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引起人们研究和收藏它的兴趣。一小块残缺的元青花瓷片,却价值几十万元,和钻石一样珍贵了。
想得到元青花的人多,仿制元青花以图暴利的人多,想认识和识别真假元青花的人多,而见过元青花实物或瓷片的人少,鉴定元青花自然成为很热门的课题,意见不一致互相争论不休、甚至互相指责挖苦之声也经常听到,把假的鉴定成真的、真的被鉴定成假的也经常发生。
其实,鉴定元青花和鉴定其它古瓷器一样简单,并无特别之处。只要按照前述鉴定次序和方法,先按基本特征确定瓷器的新旧、是否元代瓷器,再按参考特征确定制成的朝代,鉴定工作就完成了。
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到现在这样复杂、混乱,主要原因是:(1)鉴定人和被鉴定人不能做到心无杂念。即使资历很深的鉴定师,修养已达到相当的境界,而一遇到元青花,亦杂念顿生不能自己。有杂念就忘了讲科学了。(2)几乎所有鉴定人在进行鉴定时,把不足以确定年代的参考特征和决定年代的基本特征混用,鉴定失准并引发争执。(3)研究文献提出的待定的观点和个别结论被当作普遍的规律,并用于实际鉴定工作。以下分别论述这些问题。
青花荷塘鸳鸯纹碗
元青花鉴定的特殊性——苏料元青花
鉴定只有2个结果:真或假,因此都采用排除法。在物品的所有特征里,只要找到一个做旧的痕迹,就判为赝品,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需要强调“作旧的痕迹”绝不要和“开不开门”、“器形、胎釉、工艺、绘画”等参考特征是否和馆藏或考古结果相符混淆。前面说过,参考特征存疑不能否定基本特征。这是对各种古董鉴定都适用的通则。
元青花的特殊性在于元代晚期的部分高档瓷器使用了进口的苏料,而且这种进口料在明朝中期就用完了并不再进口(有研究报告说因为原产地的此种矿物枯竭)。也就是,明代中期以后生产的瓷器不再可能使用这种原料。苏料独有的烧结特征是堆料处(青花颜色深的部位)釉面稍微下凹,向光晃动瓷器观察釉面很容易发现,触感灵敏者手模大块深蓝部位亦有下凹感觉。从明代中期以后直到现在,所有青料未见这种烧结特征,也没有人能够复制出这种特征。由于苏料元青花的这一特殊性,可以把该特征升格为基本特征,一票认定瓷器生产年代为元末明初。使用苏料的青花即使有作旧痕迹,也应判为元末或明初的青花瓷。在一件瓷器的传承过程中,不能识别它是真品而当作赝品故意作旧以图高价,在小古董商那里是常有的事情。至于是明初还是元末,就容易断定了。
青花折枝花卉纹象耳瓶
青花蓝地白花杂宝双凤
苏料,是至正元青花中精华瓷器的独有代码,可以认定它和放射性元素鉴定具有同等可靠性。而其独有的烧结表观特性——色重处釉面下凹,至今无法仿制,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有研究报告苏料青花的发色和铁锈斑、锡光等其它特征。由于青花发色受胎料、釉料成分和烧结温度的影响而变化;铁锈斑和锡光现在都能仿制出来,有些元青花(馆藏)没有明显铁锈斑;锡光是釉内金属原子过饱和析出而在釉面形成的一层薄膜,在反复擦拭后会有所消退也不很明显,这些次要特征只能作为苏料的辅助判据。
是否使用苏料可作为“一票认定至正元青花”的依据,但不能作为“一票否定元青花”的依据,元代的瓷器不可能都用进口的苏料。没用苏料的元青花也是元青花。
至此,对古瓷一无所知的人也应该会鉴定苏料元青花了,确实非常简单。
不管仿制的技术多么高超、精妙,都是很容易识别的。假的终究是假的决不会成为真的。元青花固然珍贵,但更珍贵的是创造元青花的创新精神。结晶釉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中国红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造假者耗费巨资和宝贵资源仿造元青花,不如研制新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陶瓷精品。
随时可以来公司鉴定。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2 、青花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
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
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 厘米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 77.6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
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
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13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山水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14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15 、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
15招,每一招都是绝的,好招,所以,挑选礼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如果送得好,那就让人永远忘怀了!
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清康熙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瓷胎比明代胎质更加坚硬精细、颜色更加洁白;瓷釉和瓷胎结合得特别紧密,比明代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瓷彩方面,不但继承了以前的彩色,还创制出珐琅彩、粉彩等新的彩色品种。2013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刷新了康熙时期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成交纪录,使得康熙瓷器实现了突破5000万元大关的进程,而率先突破千万大关的则是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清朝雍正瓷器2014年明清重器拍卖依然精彩,但不少杂项珍品体现更胜一筹,有些拍品甚至还创出有数的天价。在香港苏富比春拍珠宝专场中,共上拍321件拍品,成交264件,成交率达82%,成交总额超8亿港元。一条来自传奇名媛芭芭拉·赫顿旧藏的“卡地亚自然翡翠珠项链”,以8800万港元起拍,经买家强烈竞投后,终以2.14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并一举刷新翡翠首饰拍卖天下纪录。
清康熙青花瓷部分成交记录:
0526 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 5,600.00-5,600.00万 6,900.00万 2014-06-08
3744 清康熙 青花十二花神杯 1,000.00-1,200.00万 3,335.00万 2016-06-07
3970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 1,000.00-1,500.00万 2,415.00万 2011-05-23
1317 清康熙 青花龙纹瓶 550.00-650.00万 2,252.00万 2006-11-28
0553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 600.00-800.00万 1,920.80万 2007-11-04
3183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纹 600.00-800.00万 1,058.00万 2016-12-17
0590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苹果尊 800.00-1,200.00万 920.00万 2009-11-30
2110 清康熙 青花三龙赶珠纹盖 80.00-120.00万 746.00万 2012-11-28
4100 康熙 青花开光人物故事图 631.00-631.00万 631.00万 2016-01-09
3644 清康熙 青花高仕仙阁图盌 500.00-700.00万 608.00万 2015-04-07
清道光粉彩拜月祈福图碗局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这件清道光粉彩碗,碗外壁蓝地轧道开光内绘粉彩仕女拜月祈福图。画面绘制精细:在洞石玲珑、松竹掩映的庭院中,设有香几与香炉,一仕女双手合于胸前,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躬身施拜。画面生动,真实传递出当时女子拜月祈福时的诚挚情感。
清道光粉彩络丝图笔筒北京艺术博物馆
女红是清代女性必修的日常家务劳动内容,也是生活的技能与品行贤淑的衡量标准之一。如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这件清代道光粉彩笔筒上的络丝图:简陋的室内有一名女子右手拿丝篗,正坐在一架络车前娴熟地操作。空白处书写“络系”二字,点明了画面主题。图像为实场描绘,因此具有珍贵的资料研究价值。
清道光粉彩织布图碗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这件清代道光粉彩碗上的织布图:宽敞明亮的室内,摆放着一架高大的织机。一蓝衣女子右手拿梭,正坐在织机前愉悦地织造。窗外的红衣女子与绿衣女子正在观看。画面写实,是当时民间手工织造场景的真实记录。
课子育儿
清代,繁衍子嗣是女性无可替代的“重任”,育儿成长也是她们的家庭职责。因此,清代瓷器上非常流行仕女婴戏的题材与内容。
清康熙五彩仕女婴戏图盘上海博物馆藏
这些画面以母亲与孩童为核心,其中童子戏莲、赏莲图寄予了人们对多子多福、连生贵子的期待。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件清代康熙五彩盘上的仕女婴戏图:一位手持羽扇、端坐玲珑石上的母亲,正扭头注视着一手持荷花奔跑而来的孩童。孩童胸佩金锁片,衣饰华丽,表情活泼。母亲装束高贵,面带微笑,慈爱静雅。孩童手举莲花,寓意“连生贵子”。
清康熙青花仕女婴戏图盘故宫博物院
清代人们大多是通过读书识字、高中状元、进入仕途而改变命运的。受此儒家思想影响,瓷器上出现了许多寄托愿望的象征性装饰符号与图像。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清代康熙青花盘上的仕女婴戏图:在高墙围护、洞石玲珑、亭阁错落、桂花盛开的庭院里,一位母亲手擎桂枝,侧身回望着三个争夺官帽的孩童,寓意“折桂加官”、“夺冠登科”。
清康熙五彩仕女婴戏图盘故宫博物院藏
求学入仕也是清代人们心中的普遍愿望。许多家庭中的母亲,都将儿子能够读书中举、踏入仕途、发扬门楣、光宗耀祖作为最大愿望,并为此承担起督子课读的重担。且由于当时妇学的兴盛,使得清代闺阁多才女,名媛辈出,无论蕉园七子、荔乡九女、吴中十子,还是随园女弟子等,既通晓经史、辞赋与文章,又能挥书作画,女作家人数也为历朝之冠。
清乾隆珐琅彩课子图碟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清代瓷器上流行的仕女婴戏题材中便有很多这方面的图像。如现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清代乾隆红地珐琅彩碟上的课子习书图:窗外翠竹横斜,室内典雅舒适,一位娴淑端庄的母亲端坐于椅子上,正向依偎在身旁的孩童指导书上的内容。室内陈设讲究,墙上挂着名人山水画,案上摆放着青铜器等古董,衬托出官宦世家的富贵之气,也象征着母亲的学识与修养。
实际上,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图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这些图像作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积淀,再现了当时女子美丽、端淑、勤劳、智慧的形象,还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状态、艺术品位与精神追求,因此具有一定的证史、补史的资料作用与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饰迦,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一品雅集,同行转载请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