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拍卖行藏品征集:秦经理 一叁一〇壹柒一叁〇〇肆 微信同手机号。
,胎釉厚薄和胎质方面。二者釉层虽都较厚,但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体厚薄不一、胎质细腻;龙泉哥窑青瓷虽也胎体厚薄不一,但胎体瓷化程度更高。第二,胎色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一般都为完整器(多有小磕缺),很难见到其真实的胎色。虽然有一部分器物圈足之足端露胎,但此处所露胎体之表面多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弱氧化层,因此,此处所反映的不是真实胎色。从个别典型传世哥窑瓷器残器或器物口沿、底足磕缺处以及目前私人收藏的典型传世哥窑瓷器残片标本可以明显看到,传世哥窑瓷器的真实胎色一般都是灰黑或铁黑色;而对于龙泉哥窑青瓷,从圈足底端露胎处和器身磕缺处以及瓷片标本断面处观察,则基本都是灰黑色或铁黑色。究其原因,当与龙泉哥窑瓷器与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分别采用不同的烧成制度有关。
南宋哥窑灰青釉凸弦纹瓶及外底(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釉色和釉质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之釉大都呈灰青色,少数呈炒米黄色或粉青色。釉层大都不透明,釉面常见细微褶皱,耿宝昌先生形容其为「粥皮」,可谓既形象又贴切。而龙泉哥窑青瓷釉色则一般均为粉青或灰青,釉层透明,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因釉层透明度太好,致使有的器物在灰黑或铁黑胎的映衬下,呈黑青色。第四,釉面开片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一般均开有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片纹,且大、小片纹的颜色也不同。小片纹一般呈土黄色,俗称「金丝」,大片纹一般呈灰黑色,俗称「铁线」,二者合起来即所谓的「金丝铁线」。而龙泉哥窑青瓷釉面虽也都有开片,但片纹色泽均为自然天成,非人工刻意染色而成。片纹颜色一般为冰裂纹或凸起的白纹。凸起的白纹即文献记载的「白色断纹」,极似哈密瓜皮表面网纹。金丝铁线白色断纹
第五,在形成「紫口」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由于胎色不一,且釉的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致使「紫口」或有或无或不明显。而龙泉哥窑瓷器胎色灰黑或铁黑,釉层虽厚但透明度强,釉的流动性也大,因而一般均能形成「紫口」。第六,在形成「铁足」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因以「裹足支烧」者居多,所以露出「铁足」者少。而龙泉哥窑瓷器多采用垫饼垫烧,烧成后足端必定会露出灰黑色或铁黑色胎,所以多呈现所谓的「铁足」。
因此,文献记载的「紫口铁足」应为龙泉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的最主要区别之一。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系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攒珠聚球 ”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攒珠“”气泡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龙泉哥窑烧制年代的上限时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哥窑与弟窑在龙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窑、溪口等地窑址周边的村民则更直截了当称哥窑为“铁骨”或“官窑器”,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先生则形象的称其为“夹心饼干”。
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的成功召开,解开了“哥窑”谜团,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对哥窑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反映了龙泉窑与哥窑的紧密联系与区别!“龙泉哥窑”虽定名,我们惯称的哥窑之谜仍待解!本文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明白这些概念,同时在各自的收藏领域都去留意区别,若有发现这方面的蛛丝线索应该踊跃提出来供解谜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