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明代瓷器鉴定交易
我有瓷器出手
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斗彩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五彩量最大。
洪武时期(1368—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而事实上江西(包括景德镇)地区于1361年后就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洪武朝烧造过大量的官窑器却是毋容置疑的。
从传世和出土的许多器物分析,再与明初典型器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这类即有元代遗风又貌似永乐,介于二者之间的器物,其制作年代应定为洪武时期。
(1)烧造品种
景德镇洪武时期烧制的瓷器品种还是比较多的,元代的青白瓷和枢府瓷入明之后仍在烧制。白釉和黑釉也有发现,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柿色釉、红釉、绿釉等品种也有实物传世。从传世品来看,洪武瓷中有质量较精的细瓷和质量较粗的粗瓷两大类,细瓷中很大部分应是官窑生产,粗瓷显然是民间日用瓷。
(2)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枢府窑的古朴浑厚的遗风,尤以民窑为甚。官窑则努力创新,迅速摆脱了元瓷厚重奔粗的风格,开始孕育秀美飘逸的造型风貌,为永宣瓷器大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洗粗细之差,胎质表现大不相同。官窑瓷器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胎土淘洗不精,烧制火力不足,致使胎体断面呈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或土黄色。
(4)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器,胎体因淘洗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在厚润的青白釉汁的映衬下,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虽然也为青灰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玻化程度较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5)图案纹饰特征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美,多少流露出一些元代遗风。而民窑器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写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洪武官窑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其形象不及元龙凶猛;三爪龙较多。云龙纹饰中的流云云脚粗短(元代的较长),盘中心的三朵流云呈“品”字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沿用到明正德年间都无大的变化。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多为葫芦形,同时,元代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洪武时花叶明显缩小。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同时成为洪武瓷器脱胎于元瓷的又一明证。
洪武民窑青花的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发色比较稳定,少有晕散。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地衬托出纹饰画意。
(6)底足特征
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标志。同时也兴起各种形制的器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尖圈足;外壁斜削式足;外墙内敛里圆角足等等。
总之,洪武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