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既流动不居,社会组织又风云幻化。生活在这个时代里,人性欲望是如何被建构、被引导的?世界景观如何被营造出来?社会理想又该如何理解?
这个世代有其残酷、荒诞与极其无聊黑暗的一面,也有其乐观、理想、甚至被阳光的光明所灼伤的一面。在方力钧手里,大风景的构图不仅波澜壮阔,而且宽宏驳杂。从一个带着历史使命的集体社会转换到惶恐危微的个体生存感,这是方力钧对这个时代的感受。
方力钧标志性的光头是自我分析的工具,对图像中人物的审视、排列、次序,他不断通过视觉图像去解剖这个社会,同时也在解剖他自己。现实批判的勇气和力量揭示出了转型社会所带来的焦虑与阵痛,回应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
方力钧对现世是热情和迷恋的,他那丰盛的创作量来自真诚的好奇心与热爱。方力钧绝对不会排斥人性的欲望和迷狂的幻想,同时他也了解群体社会的规范与界线,懂得大群体的权力模式在面对全球博弈之下的无奈与必然。方力钧的艺术有警世的叙述性、有时代的紧张感、也有热爱图画和视觉快感的绘画性。他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画家。
方力钧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从1993年他的作品成为纽约《时代》周刊封面的那一刻,他的名字就与中国当代艺术史捆绑在了一起。多年来,他所参与的国内外各种艺术展览不计其数,方力钧的名字早已在中国艺术界如雷贯耳。
方力均1963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自2004年起,方力均先后被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国内30多所知名高校聘为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聘为首届院士。作为当代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方力均与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并称为“当代艺术界F4”,他的作品被国内外画廊争相收藏。
方力钧的水墨画,尺寸偏小,但形式杂多,其中大量是在旅行中完成。这得益于水墨画材料的特点,也得益于水墨画表情达意的传统意趣。水墨画的这两点特性给了作者极大的率性空间,在旅行中,或与朋友会面,或偶有所想,都可即时记录,这与他的油画中显示的安排规划有不同的质感,构成了一种类似时差的差异方式。一方面,工作室的油画、版画以一种细致的安排做出长时段的规划,另一方面,在水墨画中即时地呈现每天的感想。
《百合花》笔触明快毫不犹疑,绿与红在画布中央冲撞亦融合,浓烈色彩流淌中,浮现盎然百合与淋漓的枝叶。《百合花》明显地透露他从中国文人传统里领略到“寄情于景”的精神,周春芽承接此一精神的同时,却一反古人的含蓄幽微,而直视人性内在的欲望与渴求。画中丰富的笔触和用色,使得原是静态的花卉动感十足、生气勃发,似既有花的柔弱婉约,亦透露一种无可忽视的生命力与张力,正如人之本性。
同时展出的早期作品还有2001年《坐在马桶上的自画像》,不仅包括艺术家全身自画像,同时呈现的还有三只生动的黑狗形象;来自2008年《美丽的龙泉山》则是艺术家对成都龙泉山上人与景的惬意描绘;
方力钧作为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与这个潮流的其它艺术家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玩世写实主义,其中尤以方力钧自1988年以来一系列作品所创造的“光头泼皮”的形象,成为一种经典的语符,标志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