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 两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近十多年,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冯其庸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冯其庸自幼酷爱书画,初得无锡老画家诸健秋先生指教,在无锡国专时受书法于王蘧常、后又与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唐云、启功、徐邦达、周怀民、许麟庐诸先生游,于书画潜心学习,后更参历代名家作品,多所心悟。到了近八十岁时,潜心于山水画,师法宋元。冯其庸书法,自欧字入手,先学“九成宫”“虞恭公”《化度寺》。复及小欧元 《泉南生墓志》等,后复临北碑、汉隶而上溯《石鼓》,更后则学行草,先临《圣教序》、《兰亭序》,复右军家书。其师王蘧常,时时以书法见示。后随个人学养增长升华,其书益见法度谨严而潇洒豪放,具有浓厚的书卷气,识者谓之真正的文人书画。
冯先生一生追求“治学报国”,书画艺术创作概莫能外。杨仁恺先生曾指出:“诗书画方面,是其庸教授一生学术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解读与评价冯先生书画艺术的关键所在!
冯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是深入传统之后自信气度的展现,充溢其中的更有始终不变的家国情怀!这也正是先生晚年绘画作品以看似矛盾的两种风格同时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色貌虽多似繁花,肝胆却一如烈火。若从美学品格上说,先生的书画创作是由“优美”而“崇高”,晚年则“优美”与“崇高”并举,抒写出了我国书法史上不多见的“庙堂之气”,泼绘出了绘画史上更是少有的“盛世气象”!
一、冯其庸书画艺术的文化自信
1. 深入传统、走追本溯源之道路
冯其庸先生常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伟大的民族,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人,千万不能轻视这个传统。”
冯先生的书法是从师法古人开始的,是有童子功的。先生曾与我数次谈及其学书经历,楷书从欧阳率更《九成宫醴泉铭》入,遍临大小欧之书,后又及《十三行》《黄庭经》,尤以文徵明《离骚经》着力较多。中岁庚辰本《红楼梦》的抄写,以及晚岁书赠杨仁恺先生的《心经》,均可看出先生楷书的路数、由来,稳而能逸,可以看出先生打入传统之深。
2. 去伪存真、展传统文化之真
冯其庸先生少年时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学术研究求真知,艺术创作求大美,冯先生以“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精神,实践将二者融合起来,在书画艺术领域达到了“赤子”般的至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