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步摇这种饰物,据《周
明代 金步摇
礼
·天官冢宰》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又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
·卷中》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可见,步摇是殷代、周代王后礼服的必要配饰。
[1] 关于“步摇”之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的《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据东汉《释名
·释首饰第十五》:“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其上垂饰珠滴,是步摇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宫廷首饰的后妃步摇,最初其佩戴有着很高的规格要求,据《后汉书
·志第三十
·舆服下》记皇后拜谒宗庙时的礼服头饰:“假结,步摇,
汉代金步摇饰
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此处,“爵”即“雀”,“华”即“花”。据近代《后汉书集解》引北宋云:“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版,第1358页)又《后汉书
·皇后纪第十上》,邓太后“又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可见,汉代一般后宫妃嫔尚无资格佩戴步摇。另据《西京杂记
·卷一》,被册封为皇后时,妹妹送来很多贵重的道贺礼物,其中首饰有“五色文玉环、同心七宝钗、黄金步摇、合欢”。
据《三国志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使尚方以金作华燧、步摇、假髻以千数”。这些首饰被宫女们戴上,昏君孙皓“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出更作,工匠因缘偷盗,府藏为空。”
《太平御览
·卷七百十五
·服用部十七》引晋令:“步摇、蔽髻,皆以禁物。”在晋代,步摇首饰是民间不得随意佩戴的禁物,只有后妃命妇等上层贵妇人才能佩戴,可见《晋书
·志第九
·礼上》关于行的记载(“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太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步摇、衣青”)。刘宋一仍其旧,重申了对步摇的禁令(《宋书
·志第八
·礼五》:“步摇……皆为禁物”)。据《晋书
·志第十五
·舆服》所载,晋代皇后步摇的形制和东汉差不多,只是“八爵九华”,雀形饰件有所增多。晋代步摇又俗称,说明珠饰非常之多。另据《文献通考
·卷一百十四
·王礼考九》,魏晋南朝以及北齐皇后步摇皆依前制。又《隋书
·志第六
·礼仪六》,隋代皇后谒庙仍佩步摇,一如晋代。
步摇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美丽首饰,,它向民间流行的自然趋势不可遏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时有所见,到唐代步摇已经成为很普通的首饰了。据《新唐书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据《杨太真外传》:“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唐玄宗用大内宝库中的上好黄金打造成步摇,亲自插戴在杨贵妃头上。这正好和《长恨歌》所描绘的相合,杨贵妃的专宠可知。又《唐语林》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唐代社会高度发达,崇尚奢靡之风,盛装的妇女们满头珠翠,富丽堂皇之极。由此可见,步摇是唐代妇女的重要首饰之一,这也和考古成果相印证。
元代以后,步摇不如唐宋时流行。元代伊世珍《琅嬛记
·卷上》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人谓步摇为女髻,非也。盖以银丝宛转,屈曲作花枝,插髻后辄摇,以增媌媠,故曰步摇。”
此外,还有一种步摇冠,外形和步摇有些相似,但并非妇女首饰,作为一种冠帽,男女皆可服用。(见孙机先生《步摇
·步摇冠
·摇叶饰片》)。《汉书》记载奸臣觐见汉武帝时就带着步摇冠,给皇帝以很好印象。《晋书
·卷一百八
·载记第八》:“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这便是十六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慕容氏的来历。步摇冠和本文无关,略过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