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的市场分析----拍行实录
宋代五大名窑中以哥窑最神秘,因其窑址至今不能确定。汝、定、钧窑,皆以地名命名,哥窑的“哥”,令人费解。宋代典籍中最初出现的是“哥哥窑”,而不见哥窑之说,是其为不解之谜的一大原因。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它的特点就是釉面布满裂纹,片文大小有别、颜色深浅不一。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为主。常见的器物造型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外观上哥窑瓷器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但却好像珍珠般一样若隐若现隐现,神奇美妙。这种现象行话叫聚沫攒珠。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从纹道来分,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从纹形的角度来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其中冰裂纹最为著名。
在宋代传世的瓷器当中,哥窑瓷器与官窑瓷器非常的相似。因为这两种瓷器在表面上,都布满了自然的开片。这种自然开片,是由于表面的釉层与底部的胎质,在窑内经过高温烧制,在出窑后,由于温度迅速下降,表面的釉层与底部的胎质,收缩比例不同,而在表层产生的轻微的破裂现象。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汽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泡珠明显均匀的其轴必灵活润泽。泡珠暗淡或无珠者,其釉必凝结而不润泽,这是釉料的配合和火度过之与不及都有关系。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邵先生,《一八伍》 《9伍六玖》 《九四伍叁》釉之光虽视若稍暗,而宝光内蕴,光泽象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哥銮的蚊片汉唐以来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细碎纹片,隐约可见,都是自然的纹片,而哥窖的纹片则是人工技巧控制而烧出的。
哥窑瓷器在整个中国陶瓷史上的传世数量极少,价格昂贵,且多有价无市。后世有不少仿制品,有官窑仿品,也有民窑仿品。尽管如此,仿哥窑瓷品与真品相比,精细度不够,略显粗糙。特别是真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但仿品釉色却比较均匀。当代还有不少仿哥窑产品问世,但由于仿制者手中罕有真品,只能照图录仿,因此,精品极少。
南宋哥窑粉青釉胆式瓶———价格:RMB1,340,000----日期:17-12-02
仿哥窑釉花棱双耳扁壶———价格:RMB1,850,000----日期:17-06-18
哥窑八方贯耳壶———价格:RMB1,270,000----日期:18-01-23
哥窑黄釉斝———价格:RMB2,690,000----日期:17-04-24
传说,在宋朝时期,在浙江省龙泉县,有着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他的名字叫做章村根,他便是我们接下来的主人公的父亲。章村根有着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章生一,小儿子叫做章生二。章村根因擅长制作青瓷而闻名附近,两个儿子自小跟随父亲学艺,老大章生一,为人厚道,肯学且吃苦耐劳,深得父亲真传,而老二章生二也有着其余绝技在身,在其父亲去世之后,兄弟分家,各自建造属于自己的窑厂,章生一为大哥,他所建造的窑厂的就是哥窑了,而章生二为弟弟,他所建造的窑厂也就是弟窑了。
兄弟两人都以烧制青瓷为主,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邵先生,《一八伍》 《9伍六玖》 《九四伍叁》老大技高一筹,烧制出来了“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而章生二呢,他见着自己的哥哥如此风光心存妒意,于是趁着其兄长不注意的时候,把黏土扔进去了章生一的釉缸。而老大在用了掺有黏土的釉弄在胚上之后,烧成后一开窑,发现整个窑里面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部开裂了。而且其裂纹的形状各异,千奇百怪、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在痛定思痛之后,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茶倒在了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了茶色线条,又把墨汁图山区。裂纹又变成了黑色线条。于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出现了“金丝铁线”。
有学者认为,哥窑不创烧于宋,而创烧于元,只是仿宋官而已。换句话说,他认为哥窑是元代人仿宋代人的瓷器。这种说法的证据是哥窑最早的记载就在元末明初。元末孔奇的《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器,不可不细辨也。""乙未冬",指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在杭州的市场上买了一个香鼎,是"哥哥洞窑"的。看着挺新,但又觉得像旧的,看到的人很疑惑。正好碰到一个老头儿叫王德翁,他说最近哥哥窑烧得特别像古官窑,得仔细看,好好辨别。
哥窑的釉层很厚,釉内含有密集的气泡,在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这一个特点是识别真假哥窑传统的得力方法,屡试不爽。哥窑凝腻的釉面光泽莹润,有如皮脂或微汗,称为“酥油光”。虽然明代有些仿器釉极佳,风韵亦凝重温润,但始终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乾隆也曾有诗咏哥窑和仿造的哥窑“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分,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可见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