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的形成以及影响
民国初期,瓷板画创作艺人云集江西景德镇。1928年的,一位客商找到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想预订一批风格迥异、质量上乘的瓷板画。于是乎,两人盛邀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以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六人,务必请每人绘一幅瓷板画精品。画作完成,众人观后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纷纷请这八位高手继续创作。
这样一来,八位干脆成立了一个研究团体性质的瓷艺社,取名“月圆会”,意思是祝愿“花好、月圆、人寿”。同时相约每月的月圆之日相聚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因历史上珠山是江西景德镇的别称与象征,故大家尊称八位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作为文人画派在陶瓷绘画艺术上的承传者,陶瓷浅绛文人画派的继承人,为使陶瓷文人画成为艺术主流和时尚的代表,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诚然,他们绝大多数是“红店”(完成瓷器的家庭工业工场)的艺徒,但他们善于总结,加强学习,不断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正是这种向上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张扬艺术个性,追求审美意趣。同时在作品中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成为时代的先知先觉者。而其推陈出新的绘画艺术,对同代甚至身后的几代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邵经理微信AAACXZJ。
另外,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层面的审度,使得其创作的作品贴近了时代。“珠山八友”不仅接受了文人画的审美理念,而且敢于用文人画艺术替代当时的康雍粉彩。这是如何的“胆大包天”!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没有后来陶瓷文人画艺术的长足发展,新粉彩就不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其陶瓷装饰艺术就树立不了新的里程碑。
王琦亲手缔造的珠山八友
尽管极具文人气息,但珠山八友并非纯粹的艺术团体,瓷画艺人走到一起,也绝非谈谈瓷论画那么简单,除了友情、理想,还有现实的生意需求和生存需要。因为当时流行瓷板画,一个大的堂前常需挂8幅,且不能同一个题材,山水、人物、虫草,配一樘(8幅),要求不同风格。
上世纪20年代末,王琦豪爽仗义、头脑活泛、手艺也好,因此声名在外,常常接到定制瓷板的订单。苦于一人不能完成风格不同的作品,于是他萌生想法,邀请友人一道完成。这是珠山八友起源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
王琦画的人物兼工带写,笔力不凡,他本人则爱交朋友,善用资源,八面玲珑。利用他瓷绘的影响和人缘关系,当时在景德镇和南昌非常活跃,手下聚起很多颇有影响的瓷绘艺人,一方面可以精美的瓷画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也帮众多艺人解决了生计之苦。他在景德镇东门头地段盖了一幢300平米的三进老宅,这在景德镇瓷绘艺人圈已是独一无二的,他经常在家中或是酒楼请客吃饭,众人都将他当做领袖,与他较王琦亲手缔造了珠山八友,他对这个松散的团体拥有绝对领导力和控制权。
可以说,“珠山八友”因他的存在而存在,因他的逝去而式微,直至曲终人散。为人豪爽大气的王琦,在田鹤仙的问题上却没有采取包容的态度,认为其抛弃结发之妻,离婚不道德,于是将其逐出珠山八友。尽管此举并非赢得其他人的认同,但王琦的决定,没有人可以反对和改变。可以说,王琦改变了田鹤仙的后半生,让他加入珠山八友,名扬天下,又让他蒙羞退出,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