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学校:名校与否真的那么重要?看完这些全明白了!
很多家长和刚认识的朋友,听到本人毕业于复旦大学,都会问一句:你们名校的学生,是不是都如何如何?仿佛名校是一个标准,这里面的人都有同样的特性。但其实,名校不过是一种光环,有时你会为光环所累,有时你又不经意间享受着光环带来的好处。想告诉家长朋友,无论是进入名校还是非名校的学生们,固然名校有如此多的好处,个人的发展和努力还是能够让你突破环境的限制的。所以,客观看待名校,但千万别放弃自身的努力。
名校与否的差距不是收入,而是思维方式
之前高考出成绩,很多人在报志愿。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信中说:“我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二本,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我觉得我毕业时候能跟你一样好。”
不是,你等等,听我说。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还挺好的,但我依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一直没法清楚的描述这种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的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按时,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
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奔跑叼着面包奔跑的人。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的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
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的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儿。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的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
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