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学校:复读使我更加成熟
高考落榜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不应在高分落榜生之列,虽然同样是报考名校(清华)未能录取,但成绩却并不能与大部分"同窗"相比。选择复读也是很偶然的,某种程度上只因为一时意气。
在北京500多分的水平恐怕上重点大学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报考清华了,不过因为特长生的加分(50分),加上当时的确心高气傲,我还是毅然决然只在第一志愿一栏填写了清华大学。这种现在看来失去理智的举动在当时的确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生活环境使我心理失衡了,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对此不想多说,只想说明我一开始完全没有复读的打算,一心以为自己定能如愿。
找寻出路
529分对我来说本是个正常的分数,但的确给我不小的打击。落榜之后,家长联系的两三所学校不甚满意,留学美国又被拒签,我的情绪由此落到了最低点。无可奈何之中,家长开始帮我办理赴英国留学手续……
这时对自己去向一直心不在焉的我似乎逐渐恢复了理智:复读,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高三就一直没有摆正心态的我现在才逐渐找回自己,情绪低落是因为感觉自己无能,而复读就如我刚才所言,只是一时意气,只是我重新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不能说复读的结果是否真的如我当初所愿(证明了自己),但在经历之后,意气已经消逝,而代替它的则是更理智的自我。
崭新开始
做出决定之时第一学期已经要结束了,还记得第一天回到母校,我未来的同学正在开新年联欢会,我们就这样相识了。接下来进行了几天学习,但除了我原来的同学,其他人还没来得及认识就放假了,在那段时间可以说我连学习的感觉都没有找到。放假期间我为自己制定了详细充分的学习计划,但完成得并不如意,很多时候是卡在一两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现在看来还是因为没有时间融入复读班的整体学习气氛,加上在高三阶段过度放纵,一开始还是没有头绪。
第二学期算是真正开始复读生活,而我也是从此时起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质的变化,即不是因条件改变而临时变化的应急措施,而是作为个体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现在认为这可能是自身本性的一种回归。具体来说在思维上我更加理智了,虽依然是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但的确开始尝试用理性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总结与规律记忆;另外在性格上,一方面更坚强,不会因为个别的失败而气馁,另一方面也不失灵活,并不会纠缠于个别问题而浪费资源(精力与时间);在人生观上的变化在我看来最重要,因为在明确高考在心中的地位之后,我的确做到了坦然面对第一次失利和即将来临的第二次"考验"。很巧合的是,这些品质和高三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标准如出一辙,看来的确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我在高三时是很想达到的,但因当时的心态和其他原因,往往事与愿违。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使我理解了怎样获得理想状态这一关键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分类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