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北洋机器局造壹圆银币。银币正面的周边环镌汉文“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北洋机器局”,中环满文,从“清”字下满文旋读,汉文译为“大清国光绪二十四年北洋机器局造”,内环“壹元”二字;背面的周边镌英文“TWENTY SECOND YEAR OF KUANG HSU★PEI YANG ARSENAL”,汉文译为“光绪二十四年,北洋兵工厂”,币中央镌一个蟠龙。辅币文字图案与主币相同。该套银币开启了我国以圆为货币单位的先河。
北洋机器局于光绪二十三年和二十四年(1897-1898年)继续各铸造了一套以圆为单位的银币,这两套银币的币面除更换了中英文的纪年并在背面英文上加了“大清”外,其它的币面设计接近于光绪二十二年的银币,其中光绪二十三年北洋机器局壹圆银币为背面英文错版(英文的二十三年被错铸成二十四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清廷下令除保留广东、湖北两地造币厂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同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经荣禄极力保留,清廷准许北洋机器局继续铸造银币。
光绪二十二到二十四年间,北洋机器局所铸造的大清银币,显著特点就是不用重量而用元,而北洋二十五用的是库平重量,这也反映出当时经历过激烈的元两之争——保守派与维新派之争。看似先进于其它省份而纪值造币的北洋机器局银币,上演了一场木偶剧,受经济规律和政治活动影响,纪值银币失去了纪值意义,光绪二十五年北洋局铸造纪重的北洋银币。
此外,这几年的银元龙纹比较复杂,汉文满文相间,也反映了设计方案权衡各方的历史意义,这一批银元的诞生就是在不断的争议中出现的。
北洋是现在天津地区的旧称,在清朝时被称为直隶省。北洋机器局(又称军火机器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兵工厂,由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于1867年创办,1870年由李鸿章接办。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建附属于北洋机器局的机器铸钱局(宝津局),铸造机制铜钱,铸币设备部分来自北洋机器局,部分从英国进口。
该币是中国所有龙洋图案银元(包括国外发行的所有银币)中,工艺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强烈的品种,镜面平整光滑,纹饰的相惯线(相惯线——现代机械制图学术语,即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及曲面与曲面之间的交线。)显得非常清晰,特别是北洋机器局系列银币铸造精美,字口、纹路和边齿深峻,作为准备流通的货币(尽管没有流通),其暗记防伪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可匹敌,钱币表面的包浆醇厚,即便是对银元没有研究的外行也是爱不释手,极具观赏性,收藏性的钱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