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下悠悠五千年的前史,源远流长。每一个前史期间都有着其共同的代表符号,每个朝代的演变沧桑都体现在一枚小小的钱币上,它是一种保藏鉴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存的高档保藏品,虽然它逐渐退出流通领域,银元在保藏界中却越来越受藏友的喜欢。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
大清银币大尾龙,直径39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齿边。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壹圆”二字坐中,外围是巨龙腾空,自上至左向右环绕一周,七根尾须向上,龙头置上,两根长须下垂,鼻梁突起,两眼炯炯有神,龙纹精细,火球在下,下方边缘是英文“壹圆”。
大尾龙是大清银币中的特殊种类。专用于大清银币曲须龙的版别区分。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大尾龙”版,1911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铸币,当时清政府欲统一币制,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计有六、七种版式,大尾龙是其中之一。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钱币。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