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书画类型: 材质: 宣纸 竹子 亚麻布 特殊材质 绢布 象牙雕 特种高级艺术纸 其他 风格: 年代:
毕建勋,男,1962年生于辽宁省建平,满族。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1978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写意人物专业研究班,1991年研究班毕业获硕士学位。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重点学术期刊《国画家》主编、北京美协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其中《西部旧梦》获“'95中日现代水墨交流展”铜奖;《丁香》获“中国画学术精诚奖”;《青藏》获“'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奖展”银奖;《开饭》获“中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奋勇拼搏》获“中国第4届体育美术作品展”二等奖;《魂兮归来》获中国画艺委会奖;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画坛百杰”称号;《乡愁无限》、《祝你愉快》、《大好时光》获“国画家”奖;《雪域》获“'98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作品被多方出版、发表及被收藏。《笔墨原理》、《线》、《意象观察与意象观察的方法》等十余篇长篇中国画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发表于《国画家》、《美术》、等学术刊物,出版有中国画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一书。
毕建勋在艺术上坚持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写实与写意、现实与理想、高雅与通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近年来,在中国画人物画的造型方法、笔墨与造型的契合方式、人物画的独立语言体系等一些课题上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世界。它一方面体现着艺术家的人生、自我与梦想,是艺术家心灵的家园,另一方面它又照亮着大众,让人们从中获得人生的“指谓”,从而获取生活的图景,享受生活的乐趣,得到美的滋润。正因为艺术有着这样的魅力,它为艺术家所呕心沥血,为之毕其一生。人们之所以喜爱艺术,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取精神慰籍。在我看来,毕建勋之所以能在国内享有很高的艺术知名度,是由于他的创作极好地体现着这一艺术原理。若是按钱穆先生的学述理路来评价毕建勋的绘画,毕建勋的绘画是将中外人物画理“会通合一”,创造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高度,是在重塑我们当代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一个艺术家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让人们从中可以感受新世纪现实主义艺术重新抬头的春光。
毕建勋的水墨人物画能给以人很好的亲和性。他有着很鲜明的艺术观,高举现实主义大旗,能从生活中寻找到很好的表现对象来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思,不仅这样,他还通过艺术创作着力推进和深化当代现实主义的艺术,体现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强烈的民族艺术使命感。这样使他的艺术成就超越许多其它的艺术家。我们知道,永恒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历史内涵和艺术深度而感人至深,具体说这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凝结在画面形象中,借助作品的历史深度而体现出来,给人心灵的震撼,所以艺术作品的历史蕴含越丰厚,其艺术魅力越大。正是这样,马克思赞评莎士比亚为“英国的社会风俗史”,列宁评托尔斯泰为“俄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车尔尼雪夫斯基阐释从社会生活中进行审美的发现,要求艺术家表现生活,告诉人们“美是生活”。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更直接提出艺术家不仅要有好的世界观,更要有好的世界感。所谓世界感是指艺术家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直接感受、体验、情感态度、注意倾向和具体看法,是一种具体感受的世界观。这也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它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从现实的生活中获得令人心动的创作题材与对象而从事创作,而不是只满足个人的小世界进行感情抒情。毕建勋“在创作中的学术落脚点是现实主义的东山再起。”从这里可以见出,他是有着明确创作主张并为之不懈的艺术家。为何这样呢?这可能与他对当前的创作现实的思考有关。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家是处在极度的彷徨中,一方面要超越古典大师,却又感受不到新的创作主流方向,如同张彦
远在《论画六法》中所述,“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新千年的艺术应该有一个现实主义再崛起的时期。毕建勋高唱现实主义,中国著名艺术家毕建勋,这应该是新时期我们创作的主流。在他看来,所谓现实主义,就是从“人的感动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去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人与现实。他说:“现实就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一种立场,现实是一种态度,……如果一个画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那么他也会现实地使用包括现代在内的一切艺术手法去表现现实,但无论他包容了什么样的手法或招数,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实态度与立场,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观。”那么艺术家如何介入生活呢?这就“要求从绘画与形象思维的角度上贴近现实,深入生活。”“现实主义要透过生活纷纭的表层,在现实内核的位置上,折射出作者面对现实的精神容量与力量。”艺术要体现“精神容量与力量”这只有在作品中的人物画中来实现。 为此,他所追求“本人、生活中的人和画面人物的统一”,追求“灵魂与灵魂在短暂的交融中刹那间照彻宇宙中的时空的无限”,这就是说他的创作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表现关于人的永恒,探索“人”,既要创造我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人,又要研究“人之思”。如同他讲:“真实的艺术,必须实在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成为现代中国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听诊器。”由于他有着这样的艺术观,他将自己的审美发现通过现实形象来反映生活中的大真、大善、大美。
毕建勋的作品主题鲜明,努力表现和塑造我们时代和民族的人物形象。我与毕建勋是同庚子的人,现在又是人在壮年,有着“文革”的感受,也深受“现当代西方艺术的感染”,同样是在教书育人,对艺术与人生的理解是大致相同而不二的。我们已经昂首迈进新世纪,不应该再沉寂在“世纪末”的情绪中,我们面对当前的四股美术力量(即设计艺术、市场艺术、西方美术和传统美术)的冲击,应该理智地思考我们的艺术之路和人生的内涵,并且将我们的思索执著于我们的艺术创作之中。人有一个心境,就可得到一片星空,就应该持有一份艺术的执著。一个有才气的艺术家应该以该对养育我们生活的现实进行质的思考,从而探寻那富有学理的生活理念,并将这一份体悟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美的思索。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厚重而博大,是一个有着广泛兼容性和创造性的民族,无论有多么大的剧痛,总是在乐观地面对现实一切,这是中国人的人生之味。中国人的这种生命意识可在我们那笑面人生的农民和有脊骨的“以身许国”的民族精英中典型地体现出来,正是这类平凡或伟大的人物的不懈的努力奋斗,才使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毕建勋是一位有才气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用“图像”在诉说这些精神内涵。所以他的作品题材人物集中,主要表现那厚重、质朴而又乐观的农民,还有那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时代风流人物和英雄伟人。在这些平凡的人物中见出人类生命不息、达观面对人生、令人思索的世界的生命意识。在这些伟人或风流人物之中,我们可以感历史的潮汐流动。伟人之所以伟大,他们总是将自我与我们民族融为一体,总是同民族的共命运,同生存,一同发展,化民族的使命为自我之命,化自我实现于促进民族的发展,在历史的洪流中奋斗不止。我们的民族正是有着这样的“骨力”和“精神”,我们民族才能笑面世界。在一些可敬而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又有坚韧性的农民或工人身上,让人更感到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