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桐子 (植物)
山桐子(学名:Idesia polycarpa Maxim.)是大风子科山桐子属植物,落叶乔木,高8-21米;树皮淡灰色,不裂;小枝圆柱形,细而脆,黄棕色,有明显的皮孔,冬日呈侧枝长于顶枝状态。叶薄革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心状卵形,或为宽心形。花单性,雌雄异株或杂性,黄绿色,有芳香,花瓣缺,排列成顶生下垂的圆锥花序,花序梗有疏柔毛。浆果成熟期紫红色,扁圆形,果梗细小,长0.6-2厘米;种子红棕色,圆形。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分布于朝鲜、日本的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南部、台湾北部和西南三省、中南二省、华东五省、华南二省等17个省区。 [1]
喜光,不耐阴。喜深厚、潮润、肥沃、疏松的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 [2]
木材松软,可供建筑、家具、器具等的用材 [1] ;山桐子是一种生长中速的用材和油料树种。树干通直,果实成串下挂似葡萄,入秋红艳夺目,可山地造林,也可作为庭园绿化树种
形态特征
,高8-21米;树皮淡灰色,不裂;小枝圆柱形,细而脆,黄棕色,有明显的皮孔,冬日呈侧枝长于顶枝状态,枝条平展,近轮生,树冠长圆形,当年生枝条紫绿色,有淡黄色的长毛;有淡褐色毛,有4-6片锥状鳞片。叶薄革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心状卵形,或为宽心形,长13-16厘米,稀达20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通常心形,边缘有粗的齿,齿尖有腺体,上面深绿色,光滑无毛,下面有白粉,沿脉有疏柔毛,脉腋有丛毛,基部脉腋更多,通常5基出脉,第二对脉斜升到叶片的3/5处;叶柄长6-12厘米,或更长,圆柱状,无毛,下部有2-4个紫色、扁平腺体,基部稍膨大。
花单性,异株或杂性,黄绿色,有芳香,缺,排列成顶生下垂的圆锥花序,花序梗有疏柔毛,长10-20稀(30-60-80)厘米;雄花比雌花稍大,直径约1.2厘米;萼片3-6片,通常6片,覆瓦状排列,长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3毫米,有密毛;花丝丝状,被软毛,花药椭圆形,基部着生,侧裂,有退化子房;雌花比雄花稍小,直径约9毫米;萼片3-6片,通常6片,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外面有密毛,内面有疏毛;子房上位,圆球形,无毛,花柱5或6,向外平展,柱头倒卵圆形,退化雄蕊多数,花丝短或缺。浆果成熟期紫红色,扁圆形,高(长)3-5毫米,直径5-7毫米,宽过于长,果梗细小,长0.6-2厘米;红棕色,圆形。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1]
主要变种
(
喜光树种,不耐庇荫。在茂密森林中很少见到山桐子。常与、薯豆、、拟赤杨、青冈、松类等针、阔叶树混生,也往往散生在经营粗放的杉木林中,未见有纯林。 [3]
喜深厚,潮润,肥沃疏松土壤,而在干燥和瘠薄山地生长不良。在降水量800-2000毫米地区的酸性、中性、微碱土壤上均能生长。能耐-14℃低温


